1644年,李自成帶領的大順軍從北京出發,目標直指山海關。有人說,正是因為行軍太慢,才讓清軍和吳三桂聯手,將農民軍一舉擊潰。但真相遠沒有表面那樣簡單。
古代大軍日夜兼程,每天要面對道路泥濘、輜重沉重、后勤補給等重重難題。行軍途中,隊伍拉得十幾里長,前隊剛到,后隊還在趕路。實際上,李自成軍隊的速度在當時已經不算慢。
決定山海關成敗的,不只是“快慢”,更有兵力分布、士氣、指揮和戰機變化。
兵臨山海關
1644年春,山海關一線烏云壓境。李自成的大順軍自北京出發,準備東進關外,卻在這里摔了大跟頭。山海關之戰,不僅擊碎了大順軍的北上圖謀,也決定了明清權力更迭的最終歸宿。
事后許多人總結教訓,說大順軍行軍太慢,給了吳三桂和清軍可乘之機。可真相遠比一句“慢了”要復雜。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得先看看大順軍到底是怎么走到山海關的。
李自成入北京的那陣,軍心氣高。大順軍隊伍龐大,除了步兵、騎兵,還有大炮、糧草輜重,浩浩蕩蕩,隊伍拉開足有十多里。農民軍不像明軍官兵那樣訓練有素,但也是硬生生從西北一路打下來的。行軍路上,隊伍分三路:前鋒負責打探和清理障礙,中軍帶著主力和輜重,后隊負責收拾殘局和保護補給。
從北京到山海關,地圖上一畫,大約三百公里,差不多六百里。照現今人的想法,騎馬趕路的話,三天就能到。可實際行軍卻遠沒那么快。大順軍用了八天才到關下。看起來一天只走七十余里,有的史書干脆說這就是每日磨洋工。可要知道,一路走著,上千輛牛車馬車、幾萬號人,遇到河流、村莊、濕地、山路,光是過一條大河,橋壞了就得找地方渡船,還要防止遇敵襲擾。隊伍后面走散的、掉隊的還得派人收攏,行軍隊伍拉得太長也容易被敵軍各個擊破。
沿途村莊里,有的村民還會主動出來做買賣,給大軍送點水干糧,也有的害怕軍隊騷擾,提前躲進山里。行軍到了晚上,前隊剛到宿營地,后隊還在路上。有的士兵累得三步一停,干脆就地找塊地鋪上草席躺下。每天清晨,頭隊剛出發,后隊往往還沒拔營。
要說慢,其實是大軍行進的自然現象。每個士兵背著幾十斤行李,壓在身上,腳上還穿著破爛草鞋。碰上下雨,泥巴路上馬車輪子陷進去,得用木板墊路,前后耽誤大半天。有人看熱鬧:“怎么幾萬號人一天才走這么點路?”可真到了隊伍里試一試,走出三十里都要歇口氣。更別說,每天還要留出三四個時辰安營扎寨、燒水做飯、修理兵器和洗衣補鞋。大順軍還帶著火炮,每座大炮四五百斤,幾個人推著走,遇到坡路得卸下來分擔。
當年北京到山海關還是土路,車轱轆打個窩,半天才拔得出來。一天走得快,后面就有人掉隊、摔傷、被困。強行軍幾天,隊伍掉隊得更厲害,到了前線士氣就要大打折扣。吳三桂、清軍那邊騎兵多,能快點趕路。可騎兵人少,主要負責偵察和突襲,打大仗還得靠大部隊壓上來。
等大順軍終于在四月二十號到山海關,吳三桂的隊伍已經準備妥當。清軍也已經潛入關前,三方在一片石一帶爆發激烈混戰。大順軍本來人數更多,戰意也未必差,可后勤、兵器補給已經跟不上。打仗時,前隊已經打著,后隊還沒趕到。一旦前隊頂不住,后面部隊根本來不及支援,結果整條戰線崩潰。
有人說,如果大順軍能像蒙古騎兵那樣日行百余里,也許就能提前趕到,堵住清軍。可問題在于,拖著大炮、糧車、傷病員,幾萬人能做得到嗎?實際操作時,大順軍的速度已經不慢,虧就虧在補給線拉得太長,隊伍太分散,遇到夾擊根本招架不住。
古代行軍速度:不是想快就能快
“兵貴神速”,可古代大軍到底一天能走多遠?現實要比很多人想的復雜。拿明朝、清朝的記載來說,一般大軍每日行軍四十到五十里算正常,六十里至七十里已屬高強度。緊急情況時,輕騎兵可以行百余里,但這是極限操作,不帶輜重也不帶重兵器。史書也有記載,特殊時期強行軍能有一天一百里,但那是小股精銳騎兵。
如果隊伍規模很小,比如五百騎兵突襲,速度的確能很快。可一旦上萬人,帶著大炮、牛車、步兵,那就只能按部就班,別說百里,六十里都嫌累人。羅馬軍團世界有名,每天頂多四十華里,不到八小時就得安營。紅軍長征有時需要急行軍,日行七八十里已經超過常規。
再說行軍細節。古代軍隊大多分前鋒、中軍、后衛,營隊出發講究號角一響,每隊分批出發。道路只能容四五人并排走,前后隊伍拉成一字長龍。萬把人的隊伍,前鋒和后衛隔個十幾里很常見。出了問題,信使得來回奔波通知。碰上下雨大霧,視線不好容易迷路。遇上河流,隊伍得一批批過渡,慢則一整天才過完。
行軍過程中,士兵負重二十斤到四十斤,走得快了傷病員就多。每到一個宿營地,得先派斥候查探安全,大部隊安營,扎寨,修柵欄,挖壕溝,防止夜襲。做飯也是頭等大事。古代主食多是雜糧,幾千鍋飯要同時開火,炊事兵頭上常年長著煙油味。士兵吃粗糧喝涼水,餓了啃干糧,晚上還得輪流放哨巡夜。
再說補給。大順軍一路上,糧草跟著隊伍后面。遇到小村莊,提前派人收糧。前隊打仗,后隊還在找吃的。大炮彈藥要靠牛車運,炮車陷到泥路里,全隊得停下來幫忙推拉,耽誤不少工夫。有人回憶,兵部里負責糧草的官吏時常抱怨,“前隊催著要吃的,后隊還沒走到。”軍需官夜里還得查點存糧,防止有兵士偷拿。
古代軍隊行軍,還要防備敵人襲擾。吳三桂和清軍有騎兵,有時在路上放冷箭、砸營門,拖慢前進速度。農民軍得派人巡邏,修補壞路,處理傷員,連夜趕工修橋補路。碰上下大雨,道路泥濘,大炮和糧車輪子陷進半尺深的泥里,十幾個人抬都抬不動。
所以,軍事書上說“行軍速度”不是一條直線,一切都得看隊伍規模、地形、天氣、補給、士氣。快不是唯一標準,能安全到達才最重要。大順軍那次日均七十里,算得上相當高效。如果再快,恐怕士兵和馬匹都撐不住,隊伍還沒打仗就先散了架。
山海關的成敗,真正的關鍵在哪里
既然行軍速度并不慢,李自成為何還是敗了?關鍵在于戰局變化和內部管理。農民軍剛占北京,士氣正旺,但管理松散,紀律下降。進入北京后,部分指揮官忙著分贓,士兵分心,隊伍難以恢復原來那股勁頭。老百姓傳言,農民軍進京后,出現了搶掠、內訌,影響士氣。再加上連續作戰、長途奔襲,兵員疲勞,很多人身體都撐不住。
吳三桂其實一開始也在猶豫。等到李自成逼近山海關,吳三桂才下定決心,引清軍入關。多爾袞的八旗精騎本就是“兵貴神速”的代表,他們人馬輕裝,一夜奔襲百余里,正好趕上大順軍還沒完全集結。清軍和吳三桂的遼東兵、明軍守軍一同夾擊大順軍。前后擠壓,農民軍首尾不能呼應,很快潰敗。
戰爭歸根結底,是多方面因素的較量。李自成敗在山海關,固然有行軍隊伍難以集中、輜重拖慢速度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指揮失誤、內外受敵、兵馬疲憊、紀律渙散。吳三桂的變節成了致命一擊,清軍的速度和機動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換個角度想,哪怕大順軍能再提前兩天到關,也未必能扭轉大局。清軍和明軍聯合夾擊,騎兵占優,農民軍沒有絕對優勢。再快的腳步,也難抵擋三面合力。加之后勤耗盡、兵心散亂,所謂“快慢”只是表象,深層次的矛盾才是決定勝負的根源。
今天回頭看,古人行軍沒那么神奇,打仗拼的不是一時的快慢,而是綜合實力。無論是農民軍、明軍還是清軍,大家都受制于交通、補給、隊伍組織。哪一方能在關鍵時刻整合資源、凝聚人心,誰才能笑到最后。
縱觀整個山海關之戰,速度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更深一層,是人心與變局,是時代的大潮決定了天下歸屬。戰爭從來不只是“走得快”的問題,真正的勝負,藏在軍隊的紀律、補給、時局、決策的每一個細節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