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問資金從科技板塊出來會做哪個板塊呢?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好好分析分析。文末還有超實用的股市數據干貨,千萬別錯過!
一,資金從科技出來
最近,市場上有個頗為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之前投身TMT領域的資金,似乎一窩蜂地涌入了消費板塊。
市場甚至還有了一個段子:乳業,就如同TMT中的半導體設備;蛋白粉,恰似ASIC;魔芋,類似SoC;零食和靶材、光刻膠類似。
實際上,近期從科技板塊撤出資金的趨勢愈發明顯,并且這并非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性的大趨勢。
在4月份,全球資金對科技的配置比例大幅回落,降至凈17%的低配狀態,這是自2022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那么,從A股的視角來看,資金從科技板塊流出后,會流向何方呢?
目前市場上的共識是,這些資金會轉向消費預期領域。
消費板塊盡管在市場中并非最為耀眼的存在,但其上漲邏輯卻十分清晰。
二,流向消費
消費板塊主要受正策預期的驅動,從基本面來看,消費板塊的表現也較為穩健。
從銷量數據方面分析,商品銷量累計同比增速呈現出邊際改善的趨勢。
同時,房地產市場的數據也有所好轉,不再像以往那樣拖累消費。
3月,30大中城市成交面積同比增長2.5%,增速明顯優于1 - 2月累計同比的0.1%。
如今相較于其他板塊,消費自然對資金更具吸引力。
此外,市場對于4月消費領域的正策出臺也抱有較高預期。
當前,關稅正策反復無常,隨著外需不確定性的增加,內需消費大概率將成為后續正策發力的重點方向。
市場對于更具力度的消費正策,如生育補貼、完善養老保障等滿懷期待。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消費板塊不會出現整體性的普漲行情,依舊會呈現出有的漲、有的不漲的分化局面。
很多散戶對市場的認知是不清晰的,因為我們接觸不到市場上有價值的信息,也無法正確分析。所以經常被市場的漲跌表象一葉障目,僅僅依據股價的漲跌來做出投資決策。
但機構掌握著股價的定價權,還有著信息優勢和專業能力,對市場的認知更全面,機構的選擇也更靠譜。
所以想要不踩坑,我們應該關注資金的選擇。一個有機構參與交易的股票和一個沒有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股票,哪一只更有上漲的潛力?看下圖:
我們能借助量化數據平臺,選出精準數據,判斷機構交易是不是活躍。這圖就來自于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
這個系統把機構交易活躍程度分成四級,從「一級區」到「四級區」。
在一、二級區,機構頻繁交易;到三、四級區,機構交易意愿大幅下降,交易次數少很多。
要是某只股票總在一、二級區域,基本能確定被機構看上了。
機構一旦控盤,打壓股價輕輕松松,因為籌碼多,別人搶不過。
散戶看到原本平穩的股票突然大幅波動,心里就發慌。股價這么反復折騰,多數散戶頂不住,只能割肉賣股。下面就拿股票詳細說說:
看這張「震有科技」和「ST吉藥」的交易數據對比圖。
前面這股票漲起來的時候,波動特別大。就算是處在上升階段,也是一路搖搖晃晃往上漲,連續上漲天數都不到10天。
這種走勢,大部分人看著心里就不踏實,但要是你多盯著機構資金的動向,就會發現它早就被機構牢牢把控了,所以后面又漲起來了。
后面那只股票就不一樣了,沒有機構控盤就一直跌跌不休。
所以股票一旦被機構控盤,后面上漲的可能性不小。清楚了這一點,心里就有底,不會那么慌了。
那到底哪些股票被機構控盤了呢?看看統計數據就知道啦!
看了這圖,大家心里基本有底了。
今天就先講到這兒,要是還想了解更多超實用的股市干貨數據,務必關注我!
聲明:
我分享的內容僅供參考,要是有侵權問題,立刻處理。
我不推薦具體股票,也沒有會員群,和任何組織都不存在利益關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