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等九部門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后簡稱《意見》)。 4月16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意見》的起草過程中,努力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數字化看數字化、立足強國看數字化。
▲發布會現場 圖據教育部網站
探索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等領域
專題大模型的垂直應用
周大旺說,《意見》提出重點增加思政、體美勞、特殊教育、語言文字等資源的供給;確保教育大模型正確的價值導向,探索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領域專題大模型的垂直應用。提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促進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務,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支持。提出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和科研范式變革。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教育的全球品牌等。
政策舉措上,確保每一條任務的舉措都指向提升教育數字化的應用水平,支撐賦能教育的改革發展。同時,要確保能夠落地。堅持先立后破,試點先行,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改革創新,通過數字化有力提升廣大師生家長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動態調整職業教育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意見》總共分七個部分,共22條政策舉措。
周大旺介紹,在全面推進智能化方面,《意見》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動學科專業、課程教材、教學等數字化的變革,以師生為重點提升全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賦能教育評價改革,鮮明提出了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設置。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的需要,動態調整職業教育,推動科研范式變革,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的智能化升級。
此外,《意見》還提出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全要素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開展師生數字素養提升實踐活動,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加快建設“教育數字地圖”,建設基礎教育學位預測預警模型、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建設全國學科大數據信息資源庫。
促進教育信息共享
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周大旺說,下一步教育部將把《意見》落實與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緊密結合起來,把近期的工作重點納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
一是在平臺升級方面,打造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智能版。完善“AI試驗場”,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治理和科學研究四大方面,匯聚高水平大學和企業的創新力量,組織研發具有前瞻性的實用AI工具,接入國產通用大模型,幫助師生更好掌握AI技能。
二是在資源擴容方面。讓優質教育“人人可享、處處可達”。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幫助師生更好擁抱智能化時代等。
三是就業賦能方面,實施“雙千計劃”破解人才培養的痛點。聚焦高校學生的就業需求,啟動“雙千計劃”,推動1000多個微專業,涵蓋了急需緊缺型、應用技能型、交叉復合型等內容,打造了1000多個職業能力的培訓課程,助力畢業生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為職業發展筑牢根基。
四是在生態構建方面,營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應用場景。構建了多元參與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發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的專用大模型,建設語料聯盟和開源社區,組織廣大師生參與調優教育大模型。建立了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和科學決策制度。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強化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倫理安全。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北京報道
編輯 郭莊 責編 官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