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是對長時段歷史的階段劃分,其意圖是認識歷史的進程,是歷史獲得意義感的重要途徑。近現代中國歷史教科書大多采用歷史分期,通過政府審定或認可頒行的教科書,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對于歷史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國歷史的停滯或演進
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概分兩類:一是譯介的日本教科書,二是改編、自編教科書。譯介日本教科書中,1899年出版的《東洋史要》有很大影響。該書把中國歷史分為四期:上古——從太古到秦統一,為漢族充腓時代;中古——從秦到唐亡,為漢族全盛時期;近古——從五代到明末,為蒙古族全盛時期;近世——從清至當時,為歐人東漸時期。《東洋史要》是以民族標準來分期,背后是對中國的污名化以及妄圖侵略中國的險惡用心。其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停滯,中國歷史除了各族輪流統治中國外,沒有變化與發展;二是無未來,近代中國在歐人統治之下,將來難以確定。譯介的日本教科書是從日本立場來寫中國歷史,為日本侵略中國服務。
改編與自編教科書參考了日本教科書分期方式,但從中國立場來書寫,注重中國歷史的演進。1902年柳詒徵《歷代史略》改編自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支那通史》把中國歷史分為三期:上世——秦統一之前,中世——從秦至宋金之衰,近世——自元至今,從秦到清的中世與近世,中國歷史是停滯的。《歷代史略》認為中國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統觀歷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變,自漢至五代而一變,宋元以來之風會,與上古劃然不可復合。”中國各個時期以及每個時期內部都有很大的變化。
自編教科書也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態勢,尤其突出“當下”(晚清)歷史之變化。1904年夏曾佑《中國歷史》將其所處的清代稱為“更化”階段:“道光以后,與天下相見,數十年來,乃有戰國之勢。于是識者知其運之將轉矣,又未始無無窮之望也。”汪榮寶《本朝史》把清代嘉慶以來的百余年稱為“憂患時代”,沈恩膏《本朝史》把鴉片戰爭以來稱為“改革時期”:當下(清)受到西方侵略,但中興之機亦在此時。中國史家通過對當下所處時代的書寫,打破日本教科書中停滯看法,認為中國歷史是變化的,有明確的未來。
2
多種分期標準與多樣性的歷史認識
民初教科書中的歷史分期有三期、四期、五期、六期等多種分法,歷史分期與歷史認識呈現出多樣性。民初分期標準中,主要有兩種。一是“共和”。民國成立,宣布共和,“共和”成為歷史分期的一個標準。1912年中華書局《新制本國史教本》宣稱該書要旨“在發揮吾國國民之特色,更推究其貧弱之原因,故于專制之成因及流毒,言之較詳”。該書把中國歷史分為五期:遠古——秦統一前,中古——秦統一至南北朝,近古——隋至南宋末,近世——元至清末,現代——民國。中國在上古是發展的,但從秦至清亡的中古、近古與近世期,中國都處于停滯中,專制制度是造成中國停滯的重要原因。
二是“世界化”。近代以來,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希望中國與西方歷史發展保持一致的“世界化”成為一個重要分期標準。1913年商務印書館《共和國本國史》宣稱:“所分時期,與東西洋史時期,互相參校,翼歸一律。”這種分期方式注重西方的影響。1922年《新著本國史》參考“世界方面的一切國際問題、交戰問題、文明互換的問題”,分中國歷史為三期:太古至周,為文化發育時代;自秦至明中葉,為文化推衍時代;自明中葉至今,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融洽時代。
“共和”與“世界化”標準分期所顯示的歷史意識有根本不同。一是視角。“共和”標準注重中國歷史內在的發展理路,強調的是內部力量。“世界化”標準注重世界歷史對中國的影響,強調的是外部力量。二是“近代”意涵與指向。“共和”標準中,“近代”是“舊式歷史之結穴”時期,指向的是過去,它與古代關系密切。“世界化”標準中,“近代”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時期,指向的是未來,它與現代關系密切。三是歷史意識。“共和”標準的分期,中國歷史可以民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大時期:此前歷史,包括上古、中古與近代期都屬于古代,是專制時代;此后屬于近代,是共和新時代。“世界化”標準的分期,中國歷史可以明清之際為界分為兩大時期:此前歷史,包括上古與中古期都屬于古代,是封閉與停滯時代;此后歷史,包括近代與現代期都屬于近代,是世界化時代。
3
中國歷史公式與歷史意識的強化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新課程標準。該課標將中國歷史分為四期:上古——秦統一前,中古——秦統一到清初,近世——清,現代——民國。該分期所呈現的歷史意識為:上古是中國發展時期,中古是停滯時期,這一停滯由于西方的到來而被打破,中國開始進入近代,近代是中國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時代,現代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新時期。這一分期方式成為20世紀30年代以后教科書中歷史分期的基本模式,形成中國歷史公式,影響深遠。
南京國民政府歷史分期采用“世界化”標準,這是民族危機與革命年代中國歷史的一種敘述策略。20世紀30年代后,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史家試圖通過歷史分期把中國納入與西方相同的時間序列中,借此說明中西歷史同步發展,以提振民族信心。西方近代史開始于新航路開辟,該分期把中國近代史開端定于清初“西力東漸”,即是參考了西方分期。商務印書館《復興初中本國史》指出,清朝中國與西方國家發生了近代的條約關系,開始被納入世界舞臺。在取得與西方相同的發展階段后,中國歷史使命也有了“世界性”內容,即維護世界和平、建設世界大同。中華書局《高中本國史》指出,中國“不但能維持自己的生存,且能保持遠東的和平,乃至全世界的和平,或者天下大同的理想,也將由此實現:這可說是我中華民族對于世界應該負擔起來的使命”。
馬克思主義史家也是參照世界歷史來分期。太岳新華書店《初中歷史課本》將遠古至清末的歷史分為四期:秦統一前——從原始公社到集權封建制的民族國家,漢至隋末——封建帝國及其崩潰,唐至元——封建經濟的復興及衰退,明清——專制主義及封建經濟的停滯。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人類發展階段理論來分期,表明中國社會符合馬克思所發現的歷史發展普遍法則。馬克思主義史家的分期標準與時段劃分與南京國民政府不同,但在尋求中國歷史的普遍性上是一致的。“普遍歷史”成為闡述中國歷史的基本框架,不斷塑造著人們對于歷史的認知。
(作者系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