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馬識途并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傳奇人生和豐碩成果,已經讓他舉世聞名。1915年1月,馬老出生在四川忠縣石寶鎮的馬家大院。這個院子所在的石寶寨,鐘靈毓秀,在三峽水庫蓄水后,是當地唯一沒有被淹的遺跡。馬老少年時出川讀書,感慨中國貧弱,接受革命理想,“馬識途”的名字也由此出現在中國現代歷史上。革命艱難之時,馬老的第一個妻子劉惠馨成為烈士,襁褓中的女兒下落不明,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再見。這個故事因為《清江壯歌》,讓全中國的讀者為之感慨。新中國成立后,馬老在四川歷任多個領導崗位,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量創作,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改編自《夜譚十記》的電影《讓子彈飛》讓人們津津樂道。
2023年,為了迎接馬老即將到來的110歲生日,我們策劃了《問途——當代大學生與馬識途的精神對話》一書。“問途”之問,不僅是要當面向馬老請教,更是尋求精神的相遇。“問”只是一種形式,答案就在馬老的經歷和創作之中。想法的由來,是我們覺得馬老的生命狀態是一本更大的書,相對這本書,他的文字世界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宏偉的大詞,如夢想、革命、傳統、文學、學問等,在馬老的生命狀態中都能安之若素。他是能將宏大與渺小、崇高與平凡打通的生命體。然而,“問途”活動剛開始,馬老就離開了我們,未竟的“問途”,只留下一個個走近馬老的通道,而不是呈現出的具體答案。
第一問,是夢想。馬老是一個有生命能量的人,他的一生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百歲高齡還完成了好幾本書的創作,若問能量的來源,夢想是不能不說的一個話題。馬老的出身不能說顯赫,他出生于四川忠縣一個較為富庶的家庭,從他出川求學到走向革命,從革命中的九死一生到革命后的豁達開朗,這其中難以用一種人生哲學去概括,而是20世紀中國有識之士普遍追求的夢想,因為有這個夢想的支撐,個人遭遇的悲歌就只是微不足道的插曲。這個夢想,也難以用某種宏大術語去概括,因為僅僅是責任或使命并不足以讓一個人的生命變得充盈,若要去探討,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理想的兼容下,對于“人”的深刻認知,是它的底色。它隱藏于馬老的經歷與文字之中,是值得探尋的寶貴精神資源。
第二問,是求學。何為學,怎么求,自古便有無數回答。因為有了太多答案,求學反而成為一個問題。在馬老的求學生涯中,他除了早年私塾時代是純粹的學子,出川之后,求學與革命常常交織在一起,甚至為了革命幾度“棄學”。然而,他的文學和書法創作、晚年對于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的整理、在大學設立“馬識途文學獎”,都體現出他對于“學”的敬重,也體現出他不同于一般學問家的學識。馬老的學識體現出中國的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常常處于背離狀態,“讀書”抗拒“行路”,“行路”漠視“讀書”,其實這都是對于“學”本身的偏離。馬老的求學與所學,只是“學”的一種狀態,值得當代學子深思。
第三問,是革命。革命是馬老一生最重要的經歷,他個人也是革命在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樣本。很多研究者都用魯迅的“革命人”概念來概括馬老的創作,說明他的文學創作與革命的豐富聯系,這是理解20世紀革命的一個很好的視角。馬老的文學作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革命經歷為基礎的革命文學,另一類是描寫社會人生的“夜譚”系列。認識馬老的“革命人”特質一般會重視前者,其實后者恰恰是更值得注意的文學資源。“夜譚”系列作品,很多沒有直接寫革命生活,而是以龍門陣的筆法寫世間百態。在他的筆法、趣味和態度中,恰恰能看到小說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革命人”本色,革命過程中體現的更多是主人公“革命者”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之中,革命的多元內涵才充分釋放出來。
第四問,是文學。因為是“革命人”,馬老的所有文學作品都可以被理解為“革命文學”,這也打開了理解“革命文學”的一個通道。研究者通常認為,“革命文學”多是革命理念指導下的文學,是宣傳的工具,至少在馬老這里并不是這樣。馬老的革命生涯,主要并不是做宣傳工作,創作文學作品是他的愛好,也是一種內在需求。如果他不創作《清江壯歌》等作品,鄂西特委的革命斗爭生活可能就不會廣為人知;如果不創作《夜譚十記》等作品,可能他一生的追求就缺少生活的注腳;如果他不從事文學活動,也可能就沒有“馬識途文學獎”。歷史不容假設,但正因為這些假設,可以打開理解文學的視角,文學不僅是宣傳,或者藝術,還有更廣闊的中間地帶,這個地帶上的文學產生了更為豐富的現實意義。
第五問,是傳統。馬老長于書法,他有大量書法作品流傳于世。在晚年,馬老出版的《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更體現出他對于傳統文化的關心。在馬老創作的文學作品中,傳統敘事的技巧常常閃現。對于很多人,“傳統”是個外在的問題,也是個內在的問題。就外在來說,各大高校廣泛參與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風”潮流,都讓“傳統”進入當代人的文化視野,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象和現實。就內在來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個人教育經歷的豐富,又讓崇尚自我、反叛約束成為個體合法合理的價值追求。如何理解傳統、面對傳統、傳承傳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六問,是時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問途”的目的還在于把握時代、不辜負于時代。如果說馬老的傳奇人生蘊含著什么大道理?也應該是把握住了時代,積極進取,用行動回應了時代之問題。馬老經歷了20世紀中國的諸多重大轉折,這些轉折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也留下了創傷和陣痛,但這些轉折并沒有影響馬老的信仰和追求,也沒有影響他對于生活的態度,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問時代的核心,是把握時代、把握自己,馬老是一個絕佳的訪問對象。
在我們的設想中,“問途”之問是探尋,也包含著與馬老面對面的交流。因為當時馬老身體欠佳,我們將很多問題匯集在一起,期待他身體狀態好的時候挑選作答。但遺憾的是,在2024年3月28日,馬老永遠離開了我們。“問途”成為未竟的工作。釋然再看,未竟的“問途”也是一種隱喻,與馬老的精神相遇,并不會因為一本書而完成。未竟的遺憾,將化為對馬老永久的紀念。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