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2025年4月,廣東云浮高速公路上,一名男子在開啟車輛“智能駕駛”功能后竟酣然入睡,車輛以超速狀態自動行駛超過100公里,最終被交警查處。
此外,清明假期前后,安徽、江蘇、浙江等多地高速公路已緊急懸掛“關閉輔助駕駛”“慎用智能駕駛”等警示標語。這意味著,技術狂奔與認知滯后的矛盾正日益凸顯。數據顯示,涉及L2級智能駕駛的事故中,76%發生在看似正常的道路環境下,55%集中于高速公路場景,超半數事故源于駕駛員對系統的誤用或濫用。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于4月14日聯合40余家企業和單位發布五項行業倡議,直指L2級智能駕駛的安全底線。從統一最低安全標準到規范市場宣傳,這場由產學研共同發起的自律行動,能否為狂奔的智能駕駛技術系上“安全帶”?消費者又該如何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守住安全紅線?
技術局限與認知誤區:智能駕駛事故的雙重誘因
夜間的高速公路上,毫米波雷達將紅色隔離樁識別為“背景噪聲”;強光照射下,攝像頭因眩光丟失前方卡車的輪廓;暴雨中,激光雷達的點云被雨滴干擾形成虛假障礙物......這些并非科幻場景,而是智能駕駛系統日常面臨的感知困境。
“機器感知世界的方式與人類截然不同。”智能駕駛工程師張昊解釋道,“人類駕駛員能憑經驗判斷塑料袋與行人的區別,但AI需要海量數據訓練。目前最先進的視覺系統,在逆光或低對比度場景下的識別準確率仍不足80%。”
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市場新上市車輛中,搭載L2+級別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包括但不限于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保持、自動緊急制動等高級功能)的車型滲透率已攀升至67%。然而,這一技術進步的背后,卻伴隨著不容忽視的安全挑戰:同期內,涉及智能駕駛系統的交通事故數量同比激增214%,這一數據凸顯了智能駕駛技術在復雜多變的實際道路環境中面臨的嚴峻考驗。
某知名車企內部進行的嚴格測試報告顯示,在夜間施工等復雜路況下,當前主流智能駕駛系統對于非標準形狀障礙物(如施工設備、散落物等)的識別與檢測能力存在明顯短板,漏檢率高達17%至23%。這意味著,在每100次遭遇此類障礙物的情境中,智能駕駛系統可能未能準確識別并作出反應的次數高達17至23次,直接威脅到行車安全。
更棘手的是決策算法的“黑箱”問題。2022年8月,一輛開啟LCC功能的小鵬P7徑直撞上靜止車輛,事后分析顯示系統將側翻卡車的白色貨廂誤判為云朵。“AI的決策邏輯往往難以追溯。”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當算法權重偏向動態物體識別時,靜態障礙物就可能成為致命盲區。
盡管“輔助駕駛≠自動駕駛”,但社交媒體上炫耀“脫手駕駛”的視頻仍大行其道,部分銷售人員話術中的模糊表述,更強化了消費者的認知偏差。而且車企模糊的宣傳加劇了認知偏差。雖然用戶手冊明確標注“需隨時接管”,但部分企業高管在社交媒體鼓吹“零接管”,銷售人員用“自動駕駛”簡化解釋技術參數。
2021年,某新勢力車企副總裁曾公開發布“邊吃東西邊開車”的視頻,后被刪除。“這就像給消費者注射了‘安全麻醉劑’。”交通心理學專家李敏指出,當系統連續工作99次完美,第100次失效時,放松警惕的駕駛員往往來不及反應。
“買車時銷售演示了自動變道、避障,說‘基本不用管方向盤’。”廣州車主陳先生坦言,他常在高速上邊開NOA邊回微信,有次系統突然退出,差點追尾,現在想想后背發涼。
北京王女士也表示:“每次開啟輔助駕駛,車輛都會提醒‘手扶方向盤’,但幾分鐘不碰才會警告——這個閾值反而鼓勵了我偶爾放手。”這種設計邏輯與人類行為學產生沖突:漸進式的警報機制本意為提升體驗,卻無形中培養出危險的使用習慣。
行業自律與用戶教育:構建智能駕駛安全生態
為應對當前智能駕駛存在的問題,4月14日,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聯合40余家車企、供應商發布行業倡議。其中最核心的“統一L2最低安全要求”直指當前技術參差不齊的亂象——要求系統必須具備橫縱向協同控制能力,在施工路段、強光眩目等復雜場景下保持穩定。
“這相當于給智能駕駛系統考‘駕照’。”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比如規定系統在車道線模糊時必須維持至少30秒的安全控制,或對靜止障礙物保持200米以上的識別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倡議特別強調“失效安全機制”:當系統出現異常時,不能簡單退出導致車輛失控,而應通過分級降級確保平穩交接駕駛權。
針對人機交互痛點,倡議要求全行業標配駕駛員監測系統(DMS),且監控標準更為嚴格。“現有DMS大多通過扭矩感應判斷是否手握方向盤,這容易作弊。”智能座艙專家周婷指出,新一代系統將融合面部識別、眼動追蹤等多模態數據,對分心駕駛實現秒級預警。測試顯示,此類系統可將駕駛員反應時間縮短40%以上。
此外,“全程零接管”“解放雙手”……這些充滿誘惑力的宣傳話術即將成為歷史。根據倡議要求,車企需明確標注系統局限性,禁止將輔助駕駛表述為自動駕駛。
“我們要像對待藥品說明書那樣規范智駕功能描述。”某合資品牌產品經理透露,銷售人員培訓也在強化紅線意識,明確禁止演示脫手駕駛。
用戶教育也是重要一環。深圳某新勢力品牌開設“智駕安全訓練營”,要求車主完成4小時理論培訓和實操考核才能激活完整功能。這種模式正在行業推廣,未來或將成為強制性準入要求。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認為,此次倡議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今年2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相關精神一致,該通知要求規范智能網聯汽車的營銷宣傳行為,企業不得暗示消費者現階段的智駕系統可作自動駕駛系統使用。
在技術與人性的碰撞中,智能駕駛正走向成熟。正如王坤所言:“安全沒有捷徑,唯有通過標準約束、技術迭代和用戶教育的三重努力,才能讓這項變革性技術真正造福社會。”當行業學會克制宣傳的沖動,消費者保持對技術的敬畏,人機協同的智能出行時代才能真正安全啟航。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