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4月16日報道,中國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引發了美國相關行業的恐慌。
據英國《金融時報》12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該命令指美國正計劃囤積太平洋海底發現的金屬,加大開采海底金屬結核,并儲存在美國境內,以應對中國限制稀有金屬出口的情況。事實上,美國在很大程度上缺席海底采礦的國際談判,而且它尚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金融時報》披露,特朗普政府擬授權美國企業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CC區)開采富含鎳、鈷、錳和稀土元素的多金屬結核。這些深海礦石被稱為“金屬土豆”,是制造電動汽車電池、軍事裝備和電子產品的關鍵原料。開采后的礦產將被納入美國戰略儲備,以應對“未來與中國的潛在沖突或供應鏈中斷”。
該計劃的核心是繞過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的審查程序,改由美國商務部下屬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直接審批采礦許可。此舉依據的是美國1980年《深海海底硬礦物資源法》,而非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卡瓦略譴責美國的單邊行動“違反國際法”,并稱其破壞多邊主義原則。俄羅斯、法國、加拿大等40國已聯合反對該計劃。
環保組織警告稱,深海采礦可能引發“死亡羽流”,破壞海底生態,導致珊瑚和魚類棲息地不可逆的損毀,生態恢復需百萬年。此外,技術難題仍未解決——采礦設備需承受5500米水壓(相當于“一頭大象站在指甲蓋上”),且商業化試驗尚未成功。
中國掌握全球90%的稀土精煉技術,即便美國開采成功,仍需依賴中國加工能力。美國唯一稀土礦商MP材料公司坦言,其原料仍需運往中國處理。中國近期對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沖擊美國軍工和新能源產業。例如,F-35戰機87%的稀土供應鏈依賴中國,斷供可能導致其生產線癱瘓。
稀土技術用途廣泛,是智能手機、航天器、電動汽車和磁共振成像儀等醫療設備的關鍵組件。
重稀土“對國防至關重要”,用于F-35戰斗機、潛艇和戰斧導彈。中國此舉恰逢美國空軍宣布與波音公司簽訂合同、主導開發全球首款第六代戰斗機F-47的數周后。
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一架F-35戰斗機需900磅稀土,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需5200磅,而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需9200磅。美國或可從其他國家獲取部分材料,但對原子序數更高、儲量更少且更難提取的“重稀土”而言,這一途徑并不可行。
分析指出,特朗普搞深海盜采意在減少對華稀土依賴。目前,該行政命令尚未正式簽署,但其引發的國際博弈與生態爭議已持續發酵。美國能否憑借單邊行動重塑稀土供應鏈,仍是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