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李希)4月11日,漢中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共建生態城市,共享美麗漢中”主題采訪活動,記者深入南鄭區非遺小鎮、芳香之旅生態園及云峰寺茶園,探訪當地生態保護與文旅經濟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
非遺小鎮:傳統技藝賦能綠色經濟
南鄭區黃官非遺小鎮是此次采訪的首站。作為“陜西藤編之鄉”,黃官鎮依托“五編”手工藝體系(藤編、棕編、扇編、竹編、草編),打造了集生產、研學、旅游于一體的非遺小鎮。
近年來,緊扣建設非遺小鎮,在抓實非遺產業、發展特色經濟中鼓足群眾腰包。大力推廣“傳承人的龍頭企業+手藝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電商人的線上小鋪+創新人的研創基地”五種發展模式,以漢中藤編為主體,聚集周邊40余項非遺,培育龍頭企業7家、合作社5個、家庭工坊36戶,開設線上小鋪80余個,打造非遺文化產業園,建成了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研創中心。持續在“延伸”上做文章,按照“一核兩帶三片多元”發展思路,以非遺產業園區為核心,把鎮域內的紅色資源、特色美食、農耕文化、綠水青山串聯在非遺產業鏈上,實現65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每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3家藤編龍頭企業年產值超1.68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亞等多個國家。
生態保護方面,非遺小鎮堅持“綠色至上、科技賦能”理念,將傳統工藝與低碳生產結合。通過修復河段生態植被、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等措施,確保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行。
2022年,漢中市申請了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3800萬元,實施了南鄭區青龍橋河河濱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主要是分段對青龍橋河居民集中的8.5公里河段開展河濱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隨著該項目建成,年最大污水處理量達4.33萬噸,污染物年最大減排化學需氧量7.37噸、氨氮1.08噸、總磷0.04噸,有效解決了青龍橋河周邊生活污水散亂排放情況,切實改善和提升了青龍橋河水生態環境。同時極大提高了群眾自主保護意識,有效減少了人為擾動,垃圾入河現象不斷減少,直接受益行政村8個,受益人達510余戶2000余人,其中作為“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的水井村,其整村污水治理率已達100%。
芳香之旅生態園:生態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位于漢山的芳香之旅生態園,是南鄭區“兩山”轉化實踐的又一典范。該產業園以坡地林區資源為基底,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精心規劃并設計而成,是一個集“農、文、旅融合性”與“產業為主抓手”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觀光體驗園,旨在打造鄉村田園慢生活體驗地及親子、研學、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
記者現場看到,產業園充分利用大漢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確保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經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了四大主題體驗區:農耕體驗區、生態體驗區、茶園體驗區及非遺體驗區。這些體驗區不僅展示了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技術,還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為游客提供了農、吃、住、娛、游、閑、購等多元化的綜合體驗。產業園還配備了完善的設施和服務,游客可以在此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感受鄉村生活的質樸與溫馨;在垂釣池邊悠然垂釣,放松身心;夜晚,則可以在帳篷下、木屋中伴著音樂一起燒烤、火鍋,享受寧靜與愜意。
云峰寺茶園:綠色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
在牟家壩鎮云峰寺茶園,記者了解到,當地通過“茶園+生態+文化”模式,將傳統茶產業升級為生態旅游項目。茶園采用有機種植技術,配合南鄭區農村污水治理和土壤保護政策,確保茶葉品質與水土安全。
近年來,牟家壩鎮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命題下,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堅決扛起生態環保政治責任,努力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茶園始建于1975年,核心區域生態茶園基地面積1200余畝,其中獲得有機茶園認證的589畝。輻射帶動本村及鄰村茶園2000余畝。自2008年起,陸續引進了“平陽特早”、“龍井長葉”、“名選131”等國家級無性系良種。產品主要有漢中仙毫、云峰翠竹、漢中炒青、漢中紅茶、漢中白茶等系列產品,其中漢中仙毫、漢中炒青名茶多次在中、省、市、縣茶葉評比會上獲得金獎,公司選送的“漢中仙毫”在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屆中國際茶博會上榮獲金獎。南鄭縣云峰寺現代農業園區,2013年被漢中市人民政府認定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通過主導茶業帶動,2016年云峰寺村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云峰寺茶園被評為2020年陜西省茶行業“十佳美麗茶園”榮譽稱號。
生態筑基,全域發展
漢中市南鄭區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全區總面積2809平方公里,總人口56.3萬。轄區氣候溫潤,生態本底優越,自然風光旖旎,有“生物基因庫”“秦巴聚寶盆”之美譽。
南鄭區立足“綠色循環、漢風古韻”發展定位,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速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努力構建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和經濟強區,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殊榮。2021年9月成立“兩山公司”,建設生態資源統籌發展中心和“兩山”農業示范基地,調查“山水林田湖礦地房文”九類生態資源資產300余處4萬余畝, 7家銀行授信102億元。實施一批“生態+、文化+、旅游+、農業+”復合產業工程,探索出特色農業產業、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的“兩山”轉化“龍藤漢山”典型,鑄就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南鄭模式”。
通過非遺活化、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的多維融合,當地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美麗漢中”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未來,漢中市將繼續深化生態治理與產業創新,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永恒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