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一次處理工作時,打開電腦點擊放在桌面的文件,顯示“找不到文件”,然后文件就在桌面上消失了,嘗試點擊了其他的文件也是一樣。
第二天就要發布的內容,本來已經做了80%,結果給我當頭一棒,立馬開始搜索如何恢復電腦文件,最終通過電腦的系統還原功能找回了文件,總算是虛驚一場。
以上是筆者真實經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類似情況。
對于個人而言,數據的丟失可能帶來諸多不便。對于銀行、運營商、醫療、政府等關鍵行業而言,其掌握的高價值數據更是至關重要,數據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容不得絲毫差池。在中國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數據存儲技術猶如堅實基石,有力地支撐并推動著各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回顧中國企業級存儲崛起的歷史,我國存儲產業用20年時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成為全球存儲產業中的先進力量。
從跟跑邁向領跑,存儲產業不再局限于模仿,而更需要錨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產學研各界也積極攜手,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去年10月底,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數據存儲專業委員會(下文簡稱:專委會)應運而生。數據猿記者采訪到了專委會秘書長孫鋼,與孫老師共同探討對于目前數據存儲行業發展的看法及專委會的未來規劃。
大市場,但缺乏核心技術話語權
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據圈(每年被創建、采集或復制的數據集合)規模預計占全球總量的27.8%,成為全球最大數據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馮丹在前不久的兩會上提到中國是數據大國,但不是數據強國。目前我們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然落后于歐美國家,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現在我們更多的提到AI助力科技發展,但除AI之外,數據基礎設施與數據存儲也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
這不僅是指數據本身,而是宏觀上的基礎設施概念,沒有基礎設施就無法談論生產力。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有著天然的大市場優勢,但我們缺乏發展的引擎:核心技術話語權。這種掣肘既體現介質與芯片等部分關鍵部件上的技術依賴,更暴露于軟件生態與標準話語權的缺失,成為制約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障礙。
Follow比原創更穩妥?
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其創始人梁文鋒也受到了廣泛關注。梁文鋒曾在采訪中表示:在美國每天發生的大量創新里,DeepSeek是非常普通的一個。他們之所以驚訝,是因為這是一個中國公司在以創新貢獻者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游戲中去,畢竟大部分中國公司習慣Follow而不是創新。
孫鋼表示梁文鋒這段話讓他印象深刻,“Follow”在國內數據存儲領域確實比較常見,這種路徑依賴形成了深層次的創新焦慮。但值得關注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國內存儲廠商已經實現高端存儲產品突破——中國成為繼美、日之后全球第三個掌握企業級高端存儲核心技術的國家,這證明創新突圍并非天方夜譚,但同時太多企業仍被“安全跟隨”的魔咒禁錮,在心理上把技術護城河想象的比實際更難以跨越。
“我們曾經一度認為百米十秒是人類無法逾越的體能鴻溝,直到吉姆·海因斯(Jim Hines)跑出了9.95秒,打開了這道門,繼而出現更多的人:卡爾·劉易斯、博爾特、蘇炳添——原創的困局往往不在于能力邊界,而在認知枷鎖。當更多的人作為突破者去嘗試挑戰‘不可能’時,后來者的道路將不再荊棘密布,而是被照亮的坦途”,孫鋼說。
什么是原創標準,我們應該相信什么?
國內存儲行業雖然已有部分自己的標準,但在大部分關鍵技術定義等方面,仍在遵循國際標準。這會產生兩個問題:標準層面的“卡脖子”,如果標準制定者修改了規則,跟隨者就會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沒有獨立的具有公信力的標準,存儲廠商就會自己定義標準。第一點影響我們的國際競爭力、第二點則會影響客戶對存儲廠商產品的客觀判斷,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廠商某產品榜單排名第一”、“公司在某方面全球領先”的宣傳話術,這樣的“領先”有多少含金量,主要取決于對評價標準的判斷。
如果沒有客觀的標準,廠商就會自己營銷標準。任何產品在足夠多的定語下挑一個指標去排名,都能排到第一。這樣的排名對于實際應用有多少意義?我們應當對標國際權威組織,采用系統、嚴苛、清晰的標準模型來定義存儲系統的真實戰力。
孫鋼表示,專委會正在做標準制定的相關工作,我們需要自己的原創標準,這里的原創標準指的是基于專利、技術、創新應用的標準,而不是憑空創造標準。孫鋼認為,我們目前存在的標準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1、數據存儲關鍵技術的定義不清晰,且往往被分散為幾個模塊來討論,例如軟件、關鍵部件、存儲介質等,沒有清晰的定義,就不會有清晰的標準。 數據存儲應被視為系統工程,從關鍵部件到系統架構,從硬件到軟件,從應用到生態,擁有自己獨立且系統的技術定義、產業邊界與標準體系。
2、前瞻性不足,如:AI存儲是什么,應當符合哪些標準。評價傳統存儲我們用三個“高”:高性能高擴展高可靠,還可以加上最新的綠色、安全和可管理,但對于AI存儲而言,這個六邊形是否適用?它需要新的定義嗎?目前這個概念還比較模糊。這就是專委會的工作,如果現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持續研究直到能回答為止。
3、標準不夠落地,不管通過什么方式評判存儲系統,最終都是為應用而服務,如果標準懸在半空中,就沒有太大價值。標準需要與實際應用結合,與客戶需求結合,一些代表性客戶(如我們的委員單位中的中國移動、工商銀行)招標時提出的技術需求,也許比機構的榜單排名更有價值。通過分析與提煉,我們可以得到更貼近應用的“事實標準”,未來再進一步規范成為“團體標準”、“行業標準”。
擁抱AI,存儲要有新邏輯
孫鋼表示專委會始終關注技術演進前沿熱點,全行業持續的大模型熱、DeepSeek熱,也對數據存儲提出了新要求。AI浪潮正在顛覆存儲技術的底層邏輯——這也許不是漸進式改良,而更可能是從形態、指標、架構的系統性革新,追根溯源,我們需要始終關注數據基礎設施層面。AI場景中的以存代算、以存強算,標志著存儲技術已從后臺保障型角色轉向前臺生產力組件(詳見專委會專欄:先進存力|開篇:加速智能涌現的革命性力量),應用邏輯與數據存儲方式發生了變化,基礎設施必須跟隨變化,即上層建筑改造后,基礎架構必須改變,這與存儲產業全閃存化升級過程相似。
全閃化替代,真正的突破不僅在于介質更換,更需重構軟件棧以釋放閃存潛能:僅在硬件層面實現HDD到SSD的替換性能提升有限,而從底層協議與軟件棧的全面更新,才是全閃化的真正革新。
也正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過程,每一次全新的變革都是系統的革命。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宏偉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點滴積累的托舉,孫鋼介紹了數據存儲專委會今年主要的幾項工作,短期來看希望通過以下幾項舉措提升專委會的認可度與公信力。
1.公布一套數據存儲標準,打造專業高地。
2.梳理產業鏈和產品圖譜,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關系。
3.洞察并發布數據存儲未來技術趨勢展望。
4.建立術語庫。這里的術語區別于百科類的簡單定義,而是要從專業的角度產出獨一無二的原創內容,為專業人士提供建議。
5.提供交流討論的園地。專委會希望創造一種氛圍,通過官網、公眾號等渠道為大家提供一個愿意分享觀點、互相討論的平臺,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
長期來看,專委會希望可以牽引先進存儲產業方向,包括AI存儲、先進介質等,推動數據存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以標準化體系,生態建設規范產業,發揮專業組織的力量推動行業積極向好,以專業引領未來、以合作共創價值。
站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的時代節點,數據存儲專委會正與產業同行者共同建造一艘駛向“數據強國”深海的巨輪。數據存儲不僅是技術的載體,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
中國存儲人正在浩瀚的數據星空中鐫刻屬于東方的運行軌跡,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新科技時代的黎明,于無聲處聽驚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