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報道,說北京兒童醫院開設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10個月接診人數1萬人次,這個數量相當龐大。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想到,竟然還會有這樣的一個門診。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生的群體前來就診的群體,不是剛上學的小學生,主要集中在升學前后的初高中生。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初一和高三的學生是最多的。
為什么初一和高三不想上學的孩子是最多的?就是因為初一和高三學生的競爭壓力大,而這些孩子們在學校里找不到知識的樂趣,把我們看為平常的學習變成了一種煎熬。
學生不想上學,那說明學校里的一切對學生沒有吸引力。
我們今天不想上班,但至少有錢掙,至少錢對我們是有吸引力的。那學校里的一切對學生學沒有吸引力,那就說明什么呢?在學校里學不到新的東西,交不到好的朋友,學校里沒有什么新鮮事兒,沒有什么能吸引他的地方。
恰恰相反,學校里的一切可能還會帶給他更大的壓力。
首先課堂無趣,前兩天在大學里這個水課老師備受爭議,都這個年代了,還在用著上個世紀的課件。這樣的課完全沒有意思啊,沒有課堂魅力,那自然也就讓學生覺得他不想上學。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當中有這么一句話:
從認知的角度看,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學生是否持續的體驗到學習新東西、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什么意思呢?學生只有在學校里體驗到學習新東西、解決問題的愉悅感。這種成就感會讓他繼續學習下去,反之他就不愿意再繼續學習下去。
所以在這里也給老師提了要求,確保每堂課都有問題解決,你要帶領學生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學生不想上學的,跟老師的課堂魅力直接相關。
第二個,學生不想去學校,是因為學校里一天天沒有可以期待的事情。上課下課單一的學習過程,熟悉的校園生活,產生疲倦感,它不是一天兩天,是每天如此。
第三個,就是學習無趣,學生不想去學校,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學習當中找不到知識的樂趣。
學生喜歡玩手機,就是因為手機當中有樂趣。
手機里的通關游戲就是給他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渠道,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通關了以后會感受到那種成功的愉悅感,分泌多巴胺讓他繼續對這個東西持續的產生興趣。
但是在學習當中不是如此,而且學習是一個線性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對前面的學習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導致后面的學習直接聽不懂,直接看不明白。
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定理,叫做習得性無助,讓他們沒有辦法再繼續參與到學習進程當中去。
當他們在學校找不到一點有趣的時候,連課間休息都變成了煎熬,他們愿意上學才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