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四明山的北麓,藏著一座被時光浸潤的隱世古村——鹿亭中村。這個被《四明山志》稱為“四縣之樞,三鎮之心”的千年聚落,每逢春深,便在山水交融處編織出令人屏息的綠野秘境。
沿著青石鋪就的村道漫步,斑駁的墻上“耕讀傳家”的墨跡依稀可辨。唐初,石潭龔氏在這四縣交匯處擇定這塊吉地而定居下來。白云溪畔初建村舍時,誰曾想這方山水將見證千年的文脈流轉?龔氏宗譜里記載著始祖如何在此"架木為橋,墾荒成疇",將中原的宗族制度與越地的山水智慧熔鑄成獨特的村落格局。
當鄭氏家族沿姚江遷徙而來,兩個大姓在白云橋頭演繹著“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老人們說,當年鄭氏在村口老樟樹下與龔氏歃血為盟,兩姓既保持著祠堂分立、祭禮各異的傳統,又在曉鹿溪兩岸共建風雨廊橋。這種微妙的平衡,最終以"中庸"之道定格。當然,現在兩姓已完全融合。
春日的白云橋,在曉鹿溪投下完美的半圓。這座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單孔石橋,經光緒年間重修后愈發顯出滄桑之美。16根望柱上的石獅歷經百年風雨,依然保持著昂首嘯天的姿態。橋拱兩側的楹聯“白水虹光搖半月,云山翠色映中天”被青苔染成墨綠,與溪中倒影相映成趣。
每逢春日,這座古橋便成為時空交錯的劇場。行人過橋的身影,與唐代詩人戴叔倫“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的詩句重疊。寫生的美院學子支起畫架,將春景變為畫卷。還有好攝之徒,將石獅望柱的輪廓融進相機的取景框。
白云橋下是曉鹿溪。中村最優美的景色當然是曉鹿溪了,這條小溪橫穿整個村莊,在卵石間奏響清越的樂章。跟鹿亭鄉的得名一樣,曉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淵源?!队嘁饩w志》也記載:“孔祐隱居是山,有鹿中矢來投,祐養其創,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劉樊祠宇之側,名曰鹿亭,鄉名蓋由于此。”
此時,溪兩岸三十余株唐樟宋柳次第蘇醒,虬曲的枝干上萌發翡翠般的新芽,垂絲入水的姿態讓人想起宋人《溪山行旅圖》中的筆意。三月柳絮如煙,飄落在鄭氏宗祠的黛瓦上,為歇山式屋頂勾勒出柔和的輪廓。
沿著溪畔古道徐行,會遇見最生動的春日敘事,浣衣婦人棰打青石的節奏里,混著畫眉鳥的清啼。風雨廊橋上,老篾匠正在編織竹籃,篾條翻飛間抖落斑駁的光影。孩童則奔跑過明代石牌坊,清脆的笑聲響徹小山村。那種純樸、柔和、寧靜的意境,恰似一幅充滿田園風情的寫意圖。
轉過鄭氏大屋的馬頭墻,一條卵石巷弄引向意想不到的桃源。野薔薇攀過石墻,將粉白的花瓣灑在清代石臼里。某處荒廢的宅院中,一株百年山茶開得恣意,灼灼紅花映著殘存的雕花門楣。春風穿堂過戶,驚起梁間燕群,帶著唐宋的舊夢掠過新建的民宿露臺。
中村的春日魅力,在于它完美調和了時空的經緯。你可以坐在清代石橋上看無人機掠過宗祠,可以在智能民宿里翻閱泛黃的族譜,更能站在白云橋上,聽見歷史與當下在山水間的私語。這種奇妙的和諧,或許正是先民命名的深意——“中”不僅是地理的平衡,更是對“允執厥中”文明智慧的傳承。
當四月的春雨洗凈塵囂,草長鶯飛,此刻的中村,確如綠野仙蹤里的童話之境,只不過這里的魔法不是奧茲國的幻術,而是幾千年文明積淀的山水智慧,在四明山麓寫就的春日詩篇。
Tips: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余姚鹿亭鄉中村
交通:建議自駕,搜索導航“鹿亭中村”或“中村白云橋”即可達,寧波市區出發約1.5小時,村里停車免費。公共交通,寧波火車站637路到蜜巖換乘687路到中村白云橋站。全程時間較長,喜歡坐公交車欣賞沿途風景可以考慮。
門票:免費。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每一次點贊、分享和留言都讓我心生歡喜。
如果喜歡請關注@Trip在路上,我們一起看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