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特朗普政府掀起全面關稅戰,歐盟成為首當其沖的“盟友受害者”。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包括歐盟在內的一系列經濟體加征20%的全面關稅,激起歐洲政界和工商界強烈反彈。然而,短短一周后,特朗普又故技重施,宣布將關稅措施暫緩90天實施。面對這樣一場不折不扣的“經濟勒索”,布魯塞爾并沒有選擇強硬反制,而是選擇暫緩對價值210億歐元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措施,試圖以退讓換取談判空間。但從現實來看,這種“理性克制”非但換不來華盛頓的尊重,反而進一步坐實了歐盟在美歐關系中的從屬與被動地位。
這一輪關稅戰背后,并不只是一個關稅數字的問題,而是特朗普“美國優先”戰略在新階段對盟友關系的又一次徹底踐踏。本應是跨大西洋民主聯盟中“親密無間”的歐洲,如今卻被華盛頓以幾紙命令直接打入懲罰名單。鋼鐵、鋁、汽車三大歐洲支柱產業接連遭殃,歐洲企業眼看著利潤縮水、市場劇烈波動、供應鏈被撕裂,卻只能依賴一場“可能無果”的90天對話,來挽救即將被砸爛的經濟秩序。
歐盟的軟弱退讓,顯然不是因為不知特朗普的本質,而是因為歐洲長期以來在安全與貿易結構上的依附性。幾十年來,歐盟深陷于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軍事體系與美元主導的金融秩序之中,既無法擺脫美軍在歐洲的駐軍控制,也難以繞過美元體系完成對外結算。因此,在面對來自華盛頓的經濟脅迫時,歐盟即便憤怒,卻缺乏真正可用的對等武器。在現實博弈中,這種結構性被動使得歐盟不得不繼續扮演“被懲罰者卻仍需乞求公平對待”的尷尬角色。
現在,這一輪美國對歐盟征收關稅的動機已不再隱藏于表面。特朗普政府不再將歐盟視為戰略伙伴,而是將其視為“高利潤市場、技術競爭者與貿易順差源頭”,需要以關稅手段加以壓制、重新定義利益格局。從鋼鋁關稅到數字稅爭端,再到本輪汽車關稅威脅,美國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公平競爭”,而是通過不斷加碼的貿易打擊,迫使歐盟讓出技術標準、政策自主與市場份額的控制權,接受“美國制定游戲規則”的現實。
歐盟此次將報復性關稅延遲至7月14日,表面上是爭取談判空間,實則是在向特朗普釋放一個危險信號——布魯塞爾缺乏動真格對抗美國的意志。歐盟貿易專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雖在華盛頓與美方展開會談,試圖在90天內尋找“妥協方案”,但在特朗普眼中,這無異于一次勝利的確認。他深知歐盟不敢真刀真槍地與美國對抗,尤其在當前能源危機、烏克蘭戰爭、經濟滯脹等多重困局之下,布魯塞爾更難放棄對美市場與技術合作的依賴。因此,特朗普可以一邊拖延談判,一邊繼續制造經濟不確定性,將歐盟鉗制在以美國為核心的經濟安全敘事中無法自拔。
這種不對等關系的后果,不僅在于歐盟自主性的持續流失,更在于其作為全球經濟平衡力量的地位正在被削弱。面對美國濫用關稅武器、不斷撕裂多邊貿易體系的行為,歐盟本應是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合作的最后防線。但現實卻是,它不僅無法約束美國,反而還在一次次打壓中被動妥協。如果連歐盟都無法堅守國際經濟規則,那其他發展中國家何以相信世界秩序的公正性?這一連串退讓,不僅使歐洲在國際舞臺失去道義優勢,也為全球“強權即正義”的邏輯提供了現實注腳。
放眼全球,特朗普的關稅戰已不僅是對中國、歐盟的單邊施壓,它更是一種新時代經濟冷戰的展開方式,是用關稅、補貼、金融制裁等手段重構全球經濟版圖的野心策略。在這一戰略中,歐盟如果不盡快認清形勢、放棄幻想,勢必將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流戰略的“墊腳石”,成為特朗普政治資本的“提款機”。而作為回應的唯一出路,是歐盟必須真正聯合內部,構建自己的獨立戰略支柱,減少對美國在安全與經濟上的依賴,推動歐亞合作、強化與中國、東盟等新興市場的互聯互通,從而實現相對自主的多極戰略布局。
歐盟今日的妥協,也許可以延緩短期的貿易沖突,但代價是戰略尊嚴的持續流失與長遠利益的被動讓渡。在一個被關稅與強權重塑的世界里,任何回避博弈的溫和主義都只會助長對手的壓迫節奏。美國已經表明,它不再在意規則、不再尊重盟友,而是要把世界變成一個“按照美國利益重新洗牌”的戰場。歐盟若再不覺醒,等來的將不是協議,而是更高的墻、更緊的鎖、更冷的刀。所謂的90天,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而不是拯救尊嚴的窗口。妥協換不來公平,只有反擊才能贏得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