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特朗普近期持續表達與中國展開對話的意愿。近日,他公開表態稱愿意進行談判,但附加了一個前提條件——中國需主動邁出第一步。這表明,當前雙方已陷入一場圍繞"面子"的博弈。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方面并不打算為特朗普提供臺階。畢竟,這場關稅爭端是由美方率先挑起,特朗普需要自行尋找化解僵局的契機。在此背景下,陷入被動的特朗普選擇進一步升級對抗態勢。
當地時間4月15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于白宮簽署了一項總統行政令,著重要求白宮核心成員之一——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全力捍衛國家安全利益。他明確指示盧特尼克,依據1962年頒布的《貿易擴展法》相關條款,即刻啟動一項針對國家安全的專項調查。該調查旨在深入剖析美國關鍵礦產供應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并評估是否需對這一關鍵領域實施高額關稅政策。
針對特朗普此舉,外界不禁質疑:此時才著手調查,是否為時已晚?據彭博社調查,美國15種關鍵礦產100%依賴中國進口,29種礦產超過一半依賴中國。半導體必需的鎵、鍺,中國控制了全球83%的產量;美國國防工業70%的稀土也需從中國購買。在此背景下,問題的核心已非美國是否應對中國加征關稅,而是若中國選擇暫停供應這些關鍵礦產,美國將如何應對這一嚴峻挑戰。
為了解決稀土供應問題,英國媒體近日披露,特朗普政府曾考慮繞過聯合國框架,直接開展深海非法采礦活動。這一計劃面臨兩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挑戰:
若特朗普無法解決當前兩大現實難題,稀土困境或將使美國陷入僵局。在關稅戰已至白熱化階段的情況下,特朗普為何仍拒絕向中國妥協?這一疑問困擾著許多人。事實上,原因可歸結為兩點:
其一,特朗普已察覺到,美國一旦對中國表現出絲毫妥協,盟友便可能反戈一擊。此前,美國對電子消費品實施豁免政策后,僅三天內,日本首相石破茂便轉變立場,宣稱在關稅問題上不會對美國作出重大讓步。同樣,韓國也迅速派遣了由40余人組成的代表團赴華,尋求與中國開展貿易談判。作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日韓此舉無疑是對美國的“背刺”,而美國方面認為這正是因對華態度稍有松動所導致的后果。因此,特朗普在后續行動中別無選擇,只能對中國采取更為強硬的立場。
基于國際社會對特朗普行事風格的認知,后續他大概率會延續一貫策略:一方面持續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另一方面對其他國家放松要求,尤其是針對歐洲國家、俄羅斯等重點國家,可能會采取拉攏、安撫的方式。
此次中國對于這些重點國家可能出現的“轉向”行為并不十分擔憂。且不論俄羅斯與中國當前正處于緊密合作階段,就歐洲而言,形勢也較為樂觀。就在筆者撰寫本文前幾分鐘,剛看到英國《衛報》報道,英國商務部長雷諾茲預計將于晚些時候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繼西班牙首相訪華之后,這又一位歐洲重要官員將訪華的消息傳來。由此可見,歐洲似乎正逐步走上更加理性、務實的發展道路。接下來,讓我們密切關注這些歐洲國家的動向,期待它們能帶來更多積極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