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山東省立第三醫院運動康復門診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錦旗。送旗人林先生(化名)激動地說:“沒想到恢復得這么好,現在還能小跑!”3個月前,他在滑雪時意外摔倒,導致左膝關節嚴重損傷:前交叉韌帶撕裂、關節腔積液、骨髓水腫……經歷手術和系統康復后,這位曾“寸步難行”的患者,實現了行走自由。
患者送給醫護人員錦旗。
術后膝蓋僵硬
如何找回“活動度”
“摔倒時聽見‘咔嚓’一聲,膝蓋瞬間就腫了。”林先生回憶道。3月初,在就近醫院完成韌帶修復手術后,他面臨更大的挑戰——術后左膝蓋又腫又硬,腿既不能完全伸直,也彎不到正常角度(活動度不足95°),大腿肌肉明顯萎縮,連最簡單的伸直腿、彎曲膝蓋等基本動作,做起來都非常吃力。
通過康復訓練慢慢恢復腿部彎曲度。
術后第15天,左膝還纏著繃帶的林先生,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來到了山東省立第三醫院運動康復門診。康復治療中心副主任劉寶祥表示,“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功能恢復才是關鍵。”像林先生這樣的運動損傷患者,若錯過黃金康復期,可能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
通過康復訓練慢慢恢復腿部彎曲度。
量身定制“階梯式”方案
破解康復困局
運動康復團隊為林先生制定了“消腫脹—增活動—強肌力”的“階梯式”方案:
早期干預:每日進行一次超聲波治療促進積液吸收、推拿治療松解粘連組織,每周結合兩次沖擊波治療加速損傷修復,通過被動活動逐步“解鎖”僵硬的關節,為后續肌力訓練奠定基礎。
中期強化:結合助力運動與主動訓練,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度,并開始進行肌力訓練。
后期突破:強化肌力訓練,并鼓勵患者在家中堅持自主鍛煉。康復團隊會定期詢問患者家中鍛煉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患者在醫院進行康復訓練時的腿部狀態。
“每次訓練后,康復團隊都會詳細記錄我的關節活動度。”林先生翻開康復日記:3月25日屈膝105°,4月1日達到120°,4月7日突破145°……這組數據標志著他的膝關節功能已達到正常屈曲范圍。如今,林先生的腿部肌肉力量顯著增強,疼痛明顯緩解,從最初需要雙拐支撐行走,到現在已能小跑并保持穩定。
“很多患者以為‘傷筋動骨躺百日’,這種觀念反而會錯過黃金康復期。早期科學介入康復治療,不僅能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還能縮短恢復時間。”劉寶祥說。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房孝鈺 通訊員 曹坤 劉學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