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硬道理
封面 I 雷軍微博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交通事故是車企們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因為劇烈的撞擊容不下任何情面的摻雜。
對于新能源汽車,擔憂則更甚,電池問題是懸在所有車主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前段時間,車圈“頂流”小米SU7經歷了一次大考,3月29日那場事故結果仍未出爐,輿論層面上的激烈交鋒讓小米吃盡了苦頭。
雷軍更是多日未更新,罕見在社交媒體保持著沉默姿態。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則#SU7墜崖車主再提SU7#的消息沖上熱搜,這位車主去年開著小米SU7 Pro載著一家四口,在山路急轉彎處意外沖下山崖,慶幸的是盡管車輛損毀嚴重,但全員并無生命危險,只是輕微擦傷。
圖源:微博@新浪熱點
彼時車主第一時間在社煤發聲感慨道:2024年10月24日提車,12月11日發生事故,剛提車一個月遭遇事故,車輛面臨報廢?!爸x謝小米SU7安全,謝謝所有幫助的救援人員。”
如今再度提車小米汽車,是對產品的極大信任的回饋,“漫長等待,終于提車了,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凡是將來,平安順遂?!?/p>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復購行為,但站在小米汽車的角度,目前正是需要修補信任的好時候,這樣一起正面案例無疑會提振品牌和用戶的信心!
交通事故算不上什么新鮮事,每天都在發生,但放在新能源車企,尤其是“頂流”小米汽車上,是件“捅破天”的大事。
自從2024年4月3日啟動交付以來,小米SU7創下了一個又一個成就,累計交付量在2025年3月19日突破20萬輛,成為中國汽車史上達成這一里程碑最快的車型之一,同時將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從30萬輛提升至35萬輛。
但如果有安全問題橫亙在前,一切都將蒙上陰影。
前文提到的墜崖事件,在當時來看也讓小米汽車驚出了一身冷汗,畢竟新車上市沒多久,消費者和行業勢必會在顯微鏡下觀察其一舉一動,交通事故某種層面上是最好的試金石。
當時據現場醫生表述,車輛墜落高度約有二三十米,相當于十層樓高。翻看現場照片,車輛已經完全變形,慘烈程度不言而喻。
圖注:事故現場照片
同時網友們迫切的追尋事故原因,畢竟以往的類似事故中有剎車失靈等安全問題的出現,但當時只是駕駛員的失誤所致,當事人在社交媒體平臺并未作出對車輛的指控,反而滿是感激之情。
因此輿論并沒有給小米SU7這起車禍太多的發酵時間。
反而是當時的當事人的回應,將輿論扼殺在了搖籃里,還為小米汽車引來了一片歡呼聲。
可以說,這次事故,撞出了話題性,又體現出了安全性。
讓本該瑟瑟發抖的雷軍,在輿論場又一次被封神了。
彼時就有網友打趣道,廣告效應拉滿,小米應該主動送輛汽車,閉環此次事件,將一個不幸事故以最好的結果收尾。
但目前看來,這位車主再提小米SU7的時機恰到好處,其堅定地表示,正是之前小米SU7在生死關頭的出色表現,才讓他毫不猶豫地再次成為該品牌的車主。
而且面對網友質疑是否小米給到了優惠,車主表示是在去年12月底訂的車,踏踏實實等了三個月才拿到車,小米公司也未給其任何的優惠或者折扣,完全是因為自己比較認可該車的安全性能。
在這個質疑滿天飛的當下,無疑又給小米汽車和用戶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有人說雷軍很幸運,因為這款產品從一開始就綁定了雷軍進行包裝,福與禍都需要他來扛,這一次的車主感謝來得很解渴。
的確,自從前段時間SU7事故成為全網焦點話題后,雷軍本人的一舉一動也被放在聚光燈下考究。
昨日,雷軍時隔九天再次在社交媒體發聲,稱“感謝大家支持”,同時轉發了“小米手機3月激活量中國第一”的數據內容。
圖源:微博@雷軍
之后,“雷軍回應小米手機第一”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不難看出,各界輿論仍然十分關注這位企業家的動態,畢竟之前的全網頂流的頭銜是實打實的。
不夸張的講,在4月1日之前,雷軍的企業家聲譽是一個難以撼動的高度。
彼時小米剛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強年報”,2024年公司總收入為3659億元,同比增長35%,創歷史新高,經調整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1.3%,遠超市場預期。
還記得小米汽車第一代產品還沒問世之時,市場和消費者對于小米汽車并不看好,理由是沒有造車經驗,而且這塊市場的諸多玩家已經足夠兇悍,小米這個時候入局相當于白費功夫。
直到小米汽車用一個個銷量奇跡證明自己,人們才驚覺這個后來者的威力。
難以用數字估算雷軍個人帶動了小米汽車多少銷量,但這一數字只多不少,甚至說他是全球最強帶貨CEO也不為過。
汽車爆賣、手機登頂榜首,就連身上一件皮衣也能賣斷貨,評論區擠滿了前來許愿的網友,有關衛生巾的呼喊已經破圈,可以說,帶著“雷軍”二字,就是銷量的保證。
圖源:小米汽車發布會
那時候的雷軍風光無限,但同時也埋下了禍根。
一起SU7爆燃致三人死亡的事件,讓雷軍過往積累的聲譽變成了負資產,就連之前與用戶之間的種種互動也被貼上了質疑的標簽,這正是企業家IP雙刃劍的威力。
有觀點認為雷軍要警惕“勝利病”,這次事件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其實從過往的案例來看,這種因勝利產生的問題的確會讓一個企業產生頑疾,但放在雷軍身上不是很恰當。
雷軍是有“狂”的一面,在小米做手機早期,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種狂更多的是對未來的闖勁。
到了最近幾年,雷軍保持著足夠的謙遜,周遭的各種美譽很多時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但這一次的敲打的確是個警惕,周圍環境的一切變化誰都無法完全掌控。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黃金時代”與洗牌期的交匯點:風光源于政策紅利、技術革命與市場紅利;危險則來自技術迭代不確定性、競爭內卷與商業模式試錯成本。
一方面,如比亞迪、鴻蒙智行、小米小鵬等車企銷量不斷突破新高,在海外市場影響力漸盛,另一方面,如哪吒汽車等品牌仍掙扎在泥潭中,在激烈競爭中艱難求生。
其實當下的小米汽車就是車圈一個很好的縮影,上市一兩年里就迎來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享受著流量紅利賦能品牌,一時間風光無限。
但硬幣的另一面,品牌信任和輿情危機又讓小米汽車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挑戰,繁榮之下暗流涌動。
這是各行各業都需要警惕的問題,在烈火烹油的新能源車圈尤其。
圖源:小紅書網友@Flash新能源車
例如馬斯克領導下的特斯拉,用短短20年時間從瀕臨破產的初創公司蛻變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堪稱商業奇跡。
沒人會懷疑這個巨無霸的實力,也不會懷疑這個踩著風口的顛覆者會迎來下坡路,但馬斯克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切皆有可能。
從馬斯克走上政壇的那一刻開始,特斯拉就遭到了全球各地消費者的攻擊,一季度全球銷量下滑就是最好說明。
其他車企也不例外,《戰國策》中有句話“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要認真對待。
站在整個行業視角,一個個案例都在證明目前所建構起的大廈存在脆弱性。
例如安全問題,無數殘忍的案例已經證明,目前車輛在此類涉及生命安全的場景下,主動安全性依舊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步。
這不單是某一個車企的責任,更是整個行業需要沉淀的技術。
尤其當價格戰的紅海吞噬了創新的光芒,當擴張的狂熱模糊了質量的底線,當資本的喝彩淹沒了安全的長鳴——這便是歷史的讖語在叩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