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神醫孫思邈懸壺濟世六十余載,對濕氣之癥頗有心得。
當時醫家多以濕邪困脾為患,常用蒼術、茯苓等燥濕健脾之品,然效果不盡人意。
一日,孫思邈為一位久受濕氣困擾的朝廷大員診脈后,對隨侍弟子言道:"世人常以為濕氣重者必須祛濕,須用燥濕之藥驅邪,卻不知五臟失調,濕邪難去。"
" 此癥根在陰陽失衡,非在祛濕,而在一味天地至寶,調和五臟,濕自消矣。"
弟子們面面相覷,不解其意。 濕氣非因濕邪所致?
若不用蒼術、茯苓等祛濕之品,又當如何調理?
孫思邈所言一為天地至寶究竟為何? 如何能勝過常用良藥?
深秋時節,細雨綿綿的華山腳下,一座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的茅屋前,已排起長隊。
"師父,今日求診的人又這么多。"一位身著青衣的年輕弟子李元化站在茅屋門口,為前來求醫的人們維持秩序。
他是孫思邈的得意門生,跟隨老師已有七個春秋。
"來者皆是病患,豈能拒之門外?"孫思邈的聲音從屋內傳來,溫和而堅定。
"孫神醫,我這腰痛腿麻,渾身困重,吃了不少祛濕的湯藥,怎么總不見好?"隊伍前端,一位農婦急切地問道,聲音里透著焦慮和無奈。
李元化將農婦引入屋內,恭敬地站在一旁記錄。
屋內飄出一陣沉香,孫思邈身著青衫,面容清癯,目光如電,示意農婦坐下,仔細為她把脈。
片刻后,他微微搖頭。
"師父,可是發現了什么?"李元化好奇地湊上前。
孫思邈對弟子點頭示意,隨后問農婦:"你服了何種祛濕之藥?"
農婦連忙答道:"蒼術、白術、車前子,大概有十幾副了,還喝了不少紅豆薏米水,怎么越喝越重呢?"
孫思邈聞言,摸了摸胡須,輕嘆一聲:"你所謂的濕氣重,不過是表象。實則是五臟失調,尤其是脾腎兩虛,導致水濕運化無力。"
"可我明明就是濕氣重啊,舌苔厚膩,身體困重,腰膝酸軟..."農婦疑惑不解。
李元化此時小聲對農婦解釋道:"師父醫術通神,超越尋常醫家,還請相信他的判斷。"
孫思邈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對李元化道:"取藥柜第三層那個紅繩系口的小布袋來。"
李元化恭敬地應了一聲,轉身走向古樸的木柜,從中取出指定的小布袋遞給師父。
袋口系著紅繩,散發出一股特殊的藥香。
就在此時,門外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孫神醫可在?"
"請進。"孫思邈應道。
李元化迎了出去,領進一位面色紅潤的老者,乃當地的教書先生。"
"老者向孫思邈拱手行禮:"久聞神醫醫術高明,今日冒昧拜訪,想請教一個困擾多年的問題。"
"先生請說。"孫思邈示意他坐下。
教書先生道:"我常聽人說濕氣重就要祛濕,可我看了不少醫書,又覺其中有疑。"
"我今日聽聞神醫說濕氣實為五臟失調,不知此話有何依據?"
一旁的李元化聽聞此問,眼中閃過贊賞之色。
他曾聽師父多次講解此理,今日有幸再聞,不禁豎起耳朵認真聆聽。
孫思邈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隨即笑道:"好問題!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他走到窗前,指著窗外的雨滴道:"你看那雨水,落在青石上很快就干了,落在泥地上卻積成水洼。同樣的雨水,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
教書先生和農婦面面相覷,不明其意。
李元化卻心領神會,接上師父的話:"是因地勢不同,高處難積水,低洼易成潭。"
"不錯!"孫思邈欣慰地看了弟子一眼,繼續道,"這就是'地勢'使然。人體亦然。"
"五臟功能正常,氣機通暢,如同高地,雨水自然流走;五臟失調,氣機郁滯,如同洼地,水濕自然積聚。你們只看到了水濕,卻未見其源頭。"
教書先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該如何調理?"
李元化從師父手中接過小布袋,恭敬地打開,取出一物放在托盤上,遞給孫思邈:"師父,您所說的神藥在此。"
孫思邈拿起托盤中的藥材,放在掌心:"諸位可識得此物?"
農婦和教書先生湊近一看,見是一塊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的藥材,形狀略小,都搖頭表示不識。
"此乃一味天地奇珍,上古神農嘗百草時所得。"孫思邈神秘地說道,"此藥入五經,通五臟,乃調和陰陽的至寶。"
李元化在一旁補充道:"師父珍藏此藥多年,鮮少示人,今日二位有緣得見,實乃福分。"
教書先生好奇道:"敢問神醫,此藥如何能調五臟?我曾讀醫書,未見一味藥能治五臟者。"
孫思邈微笑道:"先生所言有理。常規而言,一藥難治五臟。但此藥不同,它有一特殊之處,能以一通五。"
他示意李元化準備茶具。
李元化會意,迅速拿來茶壺茶杯,為眾人斟茶。
孫思邈取出一小撮藥粉撒入其中一杯,輕輕搖晃。
奇妙的是,原本清澈的茶水變得更加清亮,茶香也更加馥郁。
"你們看,此茶猶如人體,藥粉猶如此神藥。它不是去除什么,而是調和什么。"
"濕氣重者,非濕氣之禍,實乃陰陽失調,五臟不和之患。祛濕只是治標,調和陰陽,平衡五臟才是治本。"
教書先生拍案叫絕:"妙哉!難怪那些只祛濕不調理的方法屢治不愈!"
李元化看著師父的表演,雖已見過多次,仍不免暗自欽佩。
師父的智慧如同這神奇的藥粉,看似簡單,卻能化腐朽為神奇。
農婦卻仍有疑惑:"那神醫,這藥究竟如何服用?需要和什么一起吃嗎?"
孫思邈正欲回答,忽見窗外雨停,一道彩虹橫跨天際。
他指著彩虹道:"五色交輝,陰陽交泰,天地間的至美不在于單一,而在于和諧。此藥的奧妙,也正在于此..."
李元化看著窗外的彩虹,又看看師父神采奕奕的面容,心中默默記下這一刻。
他知道,師父即將揭示一個足以改變醫學認知的重大秘密。
孫思邈將藥材收回布袋,轉身從內室取出一卷絹帛,上面繪有精美的人體經絡圖。
他手指輕點圖上的幾個穴位,神情凝重:"此藥非比尋常,乃天地精華所凝。"
"今日因緣際會,當告知二位。此藥之妙,不在于其味,而在于其性。"
"它能通達五經,貫通陰陽。孫天正曾言:'得此一味,可抵千金;通曉其法,可保百年。'"
"也有記載,宮中貴人誤食寒涼,濕氣入體,眾醫束手,一位山野老醫用此一味,隨后慢慢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