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梁思成
圖書介紹
當我們漫步在北京的街頭,也許不經意間就與歷史的脈絡擦肩而過。貫穿京城南北7.8千米的北京中軸線,不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一部鮮活的史書,承載著千年的文明與記憶。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撰寫的《北京中軸線的故事》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中軸線的大門,讓我們得以一窺申遺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從提案到世界遺產:13年的堅守
2011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單霽翔提交了“關于推動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這一提案,猶如一顆投入歷史長河的石子,激起千層浪。當時,很多政協委員紛紛聯名支持,隨后,該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
中軸線不僅是北京的城市骨架,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創造的動人文化與歷史,其價值不可估量。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4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2年間,單霽翔和眾多專家一起,在考古發掘、博物館建設、環境整治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申遺之路:細節中的堅守與突破
在申遺過程中,每一處建筑、每一片街區的保護與整治,都飽含著無數人的心血。永定門的復建,是中軸線申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02年,中軸線南端的標志性建筑——永定門開啟復建之路,過程中堅持遵循“四原”原則,即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盡管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困難重重,但大家都沒有退縮。最終,團隊攻克難關,成功在原址復建。如今,這座復建的建筑已成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新華社
為了還原中軸線的歷史風貌,眾多單位的搬遷工作也至關重要。三級甲等醫院天壇醫院搬到了豐臺區,騰退了天壇外壇的簡易樓并重新綠化;占據先農壇的育才學校搬離,使得先農壇得到更好的保護;還有地安門商場建設高度影響鼓樓景觀、積水潭醫院大樓遮擋“銀錠觀山”景觀等問題,都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得到糾正;國家話劇院高層住宅樓、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多層住宅樓、北海醫院、東天意市場等一批影響景觀的高大建筑均實施了降層改造。這些看似細小的改變,背后卻是巨大的努力,它們共同勾勒出中軸線完整的歷史風貌。
一本書,一段歷史,一種傳承
《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圍繞“執中守正”的營造理念和金、元、明、清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重點講述了中軸線上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等建筑的歷史與人文故事。它以古代建筑韻律、歷史文化視角,帶我們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單霽翔在書中不僅介紹了中軸線申遺的歷程,更傳達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思考。他認為,文物建筑只有保護好、修繕好,向公眾開放,進入人們現實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今,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正如單霽翔所說,每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以后,都會帶來一系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課題。而《北京中軸線的故事》,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激勵著我們繼續守護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讓中軸線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保護古都不是將城市封存于歷史,而是讓文化遺產成為推動發展的“源頭活水”。
——單霽翔
作者簡介
單霽翔
研究館員、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張恒麗
復審|余 會
終審|蔣麗君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