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襲擊全球,大陸毫不猶豫以牙還牙,祭出反制措施,并迅速從經貿外溢到社會,對赴美旅行、留學發出警示。
面臨中美關系與國際政經形勢的劇變,“賴政府”不改變民進黨“倚美反中”基本路線決心,已反映在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投資脫中入北”的宣示。民進黨認為,無論特朗普的形象、政策、行事風格多糟糕,在“自由民主陣營”遭到多少批評,但大家都把大陸視為對手或敵人,臺灣“選邊站”別無選擇。
然而,縱觀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在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中美硬對抗之后的選擇,堅持“選邊站”的臺灣已成為異類。4月2日,特朗普端出“對等關稅”威脅后,歐盟先以“互免部分產品關稅”作為試探,遭美方打臉后提出25%關稅反制,同時與國務院總理李強通電話。4月9日,特朗普“發夾彎”延緩“對等關稅”后,歐盟暫緩對等措施,但立即與大陸商務部長通話,決定調整大陸電動車進口限制政策。最近又傳出歐盟領袖將于7月赴北京,說明歐盟不僅沒有一面倒向美國,反因特朗普啟動“關稅戰”而有意改善與大陸關系。
再看亞洲國家,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4月2日與特朗普溝通,表示愿意探討“零關稅”問題,很快傳出大陸領導人訪問越南的消息,依照兩國慣例,高層會晤代表雙方已達成共識;日本早在特朗普重返白宮之初,就在東京邀集中韓外長、財經官員會晤,并達成加快三國自貿區進程的共識,可以看出,抱團取暖已成為東北亞三國于特朗普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從宏觀、歷史、戰略角度看近期國際社會的合縱連橫可得知,戰略自信、戰略沖動、戰略穩慎,是“特朗普2.0”時代大變局的三個關鍵詞。首先,當前中美對抗是“戰略自信”與“戰略沖動”的差別。大陸認為東升西降的趨勢并未改變,早在特朗普首任期間,大陸就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防范外部風險測試,此次對付特朗普高關稅攻勢,不僅官方見招出招,民間雜音也明顯趨弱,再觀察大陸與美國以外國家更加密切的往來,更顯出大陸的戰略自信。
特朗普的“戰略沖動”已無需證明,全球輿論赫然發現,特朗普核心團隊矛盾重重、朝令夕改,決策過程粗糙,絕不是一些人所說的“下大棋”,而是業余者的表現。國際社會越感受到特朗普的“戰略沖動”,就越傾向于選擇“戰略穩慎”,也就是不選邊站隊,既穩住特朗普,也穩住大陸。這背后兼具利益與理念的考量:利益上,各國經濟離不開大陸,理念上,深知特朗普的意識形態已無道德優越性。
是與“戰略沖動”的特朗普團隊繼續瘋下去?還是與歐盟、日本、韓國、越南等一樣采取“戰略穩慎”的務實態度?這是“賴政府”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大陸經濟規模大、基礎建設先進、科技應用進步,對未來充滿戰略自信,或許扛得住中美“硬脫鉤”,但兩岸“硬脫鉤”絕無可能,臺灣也承受不起代價。
臺灣近年投資重心轉往美國,但兩岸經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構未變,大陸可憑借自己的實力、定力、能力,加深兩岸經貿連結,讓臺灣龐大的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在特朗普關稅風暴肆虐下找到避風港。
民進黨不是臺灣全部,臺灣一直有55%到60%的民意不支持民進黨的路線,特朗普“美國利益優先”作風下,民進黨眼里不但沒有“臺灣利益”,甚至可能不惜犧牲“臺灣利益”,兩岸文化、情感的連結斷不了,現在是重新盤整兩岸關系、創造兩岸最佳利益的契機。
來源 | 旺報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