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
4月14日,在赴河內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志同道合攜手前行 繼往開來續寫新篇》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國廣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廣西靖西‘越盟’辦事處等革命舊址是中越革命友誼的歷史見證。”
一年前,2024年3月26日,廣州文明路248號、250號上,修繕一新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首次開放,陳列著實物展品154件,多媒體展示平臺6個。正是在這座三層嶺南騎樓中,誕生了越南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革命組織——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革命干部的搖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越南第一份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報紙——《青年》報以及匯編越南第一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革命之路》。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
自法國入侵越南以來,無數越南的愛國志士為了拯救祖國前仆后繼,其結果卻均以失敗告終。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越南的革命力量太過分散,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
青年胡志明抵達法國后,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并由此明確了對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開展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1923年,胡志明進入蘇聯東方大學深入學習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隨后進入共產國際機關工作。這段經歷提升了胡志明的組織工作能力,當1924年11月胡志明從莫斯科來到廣州時,已經是一個思想堅定、工作成熟的共產黨人了。
在廣東活動時期的胡志明同志。來源/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胡志明同志在廣州”展覽
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并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廣州作為革命浪潮的中心,這里不僅是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同時也聚集了一批以越南革命者黎鴻峰、胡松茂、黎鴻山、鄧春洪等人為代表的越南愛國青年,并成立有自己的組織“心心社”。他們雖懷抗法熱血,卻困于舊式復國思想,在斗爭的綱領路線和策略上都有許多問題。胡志明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對“心心社”進行了改組,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并通過舉辦特別政治訓練班的方式,向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成員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胡松茂等組織成員經過培訓回國后,在越南各地進行廣泛地宣傳和發動工作,同時物色新的革命青年帶回中國廣州參加訓練班,學習期滿后加入青年同志會,促進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基層組織的快速發展。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創立和特別政治訓練班的開辦,像磁石一樣吸引著越南革命青年。許多越南青年沖破了法國殖民者設置的重重障礙,經海路或陸路來到廣州,來到胡志明的身邊,參加訓練班,加入同志會。據統計,1925年至1927年間,胡志明在廣州舉辦過3期訓練班,至少有70多名越南革命青年參加過訓練,包括陳富、阮良朋、黃文歡、范文同等人,這些越南青年后來都成為越南革命的重要骨干。
胡志明在擔任蘇聯顧問鮑羅廷的翻譯之余,還需兼顧特別政治訓練班。忙碌的工作并沒有讓胡志明放松對學員們的革命理論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悶熱的閣樓里,在老式印刷機晝夜不停地轟鳴聲中,《青年》問世了。
復原的《青年》報印刷室。來源/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
《青年》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第一份革命報紙,也是越南第一張傳播馬列主義的機關報,學員們將之作為學習資料帶回越南進行革命宣傳,為越南人民指明了民族解放的方向。為了更好地向學員們解釋馬列主義及其與越南革命的關系,胡志明于1926年發表了第一本用越南文寫的馬克思主義小冊子——《革命之路》。其中第一頁就引用了列寧的名言:“沒有革命的理論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彼U明的馬克思主義基礎原理,成為越南革命的指南針,為后來制訂越南共產黨的綱領奠定了基礎。
1924年6月19日,越南青年范鴻泰在廣州沙面刺殺法國總督未遂,縱身躍入珠江前高呼:“自由不死!”消息傳出,群情激憤。廣州沙面華工團體、惠州工會及其他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惠州船工冒險打撈烈士遺體,廣州學生連夜編演話劇《珠江魂》。消息傳回越南也引發了極大震動,廣大愛國青年紛紛來到廣州,投身于中越兩國的革命浪潮之中。在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胡志明活躍于廣州期間,廣州的風云激蕩著中國革命,同時也點燃了越南革命的火種。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總部設在文明路,附近有中共廣東區委機關,離農民運動講習所也不遠。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總部是一座兩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當時的門牌是13號和13號之一),樓下為老百姓的住家,樓上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辦公地點。相鄰的兩間樓房,式樣是相同的,面積是相等的,在后院有小門相通。每層樓房呈“日”字形,長約十二米,寬約四米,分里外兩小間,里間比外間面積稍小。在13號樓的后院,有一狹窄的廚房,那是“總部”工作人員做飯的地方。胡志明白天主要在鮑羅廷公館辦公,但他經常來文明路給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學員上課,有時晚上在此休息。
舊址三樓復原陳列。來源/廣州日報
同志會總部的條件并不豐裕,但好在有中國同志熱情款待,雙方親如一家。周恩來、李富春、陳延年等同志都是胡志明當年旅居法國時就已結識的老友。這次在廣州一起干革命工作,感情更加深厚。應胡志明的邀請,周恩來、張太雷、陳延年、李富春、彭湃以及領導省港大罷工的一些同志,都曾到特別政治訓練班講課。后來黃文歡訪問廣州時,還記得當年在青訓班聽中國共產黨廣東區黨委書記陳延年和中國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講課的情景。
在廣州期間的陳延年,留下的唯一一段影像資料。來源/央視紀錄片《山河歲月》
當時,越南青年到廣州青訓班學習很不容易。據廣州的老同志回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海員工會曾盡力幫助越南愛國者往返海防與廣州。他們還協助越南同志,把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出版的書刊運進越南國內和越南僑民集中的地方。訓練班辦到第三期,學員人數較多,“總部”地方狹小,開飯也有困難。學員們就到附近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搭伙吃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和青年政治訓練班會址的租金和活動經費,一方面靠胡志明等人的薪金和少數越南愛國商人和華僑捐款;另一方面靠中國共產黨的資助。當時廣東省政府財政廳廳長廖仲愷也給予了幫助。據曾在訓練班學習的學員黎孟楨回憶:“訓練班的經費一部分由中國共產黨和各個革命團體資助,另一部分由黃埔軍校的越南軍官和學員節省薪金資助。”
由于周恩來當時任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并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利用這個條件,胡志明在舉辦訓練班的同時,挑選了一些優秀青年進黃埔軍校,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學習軍事、政治。黎鴻峰、黎廣達、武鴻英、張云嶺就分別是黃埔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學員。
“中越情誼深、同志加兄弟?!边@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是中越關系的生動寫照。
早在1903年,胡志明在法國巴黎就與周恩來等中國革命同志接觸。那時,中國共產黨與越南共產黨都還沒有建立。此后,胡志明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活動,又認識了更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包括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毛澤東,在廣州領導工人運動的劉少奇。大家都以革命同志相稱,抱有深刻的革命友誼。
張太雷的愛人王一知曾追述當年在鮑公館與胡志明相處的情況,說道:“胡志明和張太雷在蘇聯時就建立了友誼,這時又在一塊工作,一塊生活,倍覺親切。記得有一次,我和太雷為一點小事發生了爭執,吵了起來,胡志明聽到后,微笑著走了過來,用俄語問我們:‘你們是不是共產黨員?’我和太雷立刻領悟到,胡志明這是在批評我們,作為共產黨員,應該互相尊重,不要為一點小事而爭吵。這事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工作之余,胡志明常常到周恩來、李富春的住處座談,親密如一家。1968年春,胡志明在北京治病時,就曾在鄧穎超同志面前,以十分親切的語氣對前來探視的中國同志說:“我以前(指大革命時期)在廣州鄧大姐家里,也像現在周總理一樣,叫她(鄧大姐)小超。”1961年3月,在鄧穎超同志率中國婦女代表團參加越南婦聯“三大”,并作為胡志明的客人在越南訪問期間,胡志明也曾陪同參觀河內中華中學,向師生們介紹:“我以前在中國進行革命活動的時候,常到周恩來同志家里,鄧大姐曾親手打毛線衣給我穿?!边@些充滿感情的話語,生動反映了大革命時期中越同志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
黃文歡后來回憶在廣州青訓班的那段時光說:“我是訓練班第三期學員,就在這里附近的仁興街上課。當時,農講所有許多教員給訓練班講過課,印象較深的有彭湃、陳延年同志和領導省港大罷工的一些同志。通過他們的傳授,我們學到了中國無產階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中越兩國的革命者真是志同道合,親如兄弟。當時政治訓練班沒有飯堂,我們每天都來這里(農講所)吃飯,常常和中國同志一起唱‘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p>
胡志明于1968年題寫
這些發生在胡志明創辦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期間的點滴故事,絕非孤立的片段,而是中越兩國革命情誼長卷中濃墨重彩的筆觸。這份在廣州革命歲月中鑄就的超越國界、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也成為此后中越關系發展的堅實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