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1400字)
4月15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朱西產教授參加騰訊汽車直播,在談到蔚小理未來3年發展趨勢時,他說:“未來三年,蔚來、小鵬、理想獨立生存概率為零,必須盡快啟動兼并重組。”
此番論斷,撕開了新勢力在規模困局、技術內卷與傳統車企反撲下的生存真相。
作為中國新勢力三駕馬車,蔚小理曾一度引領電車潮流。如果這三家車都活不下去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勢力造車這條路將徹底宣告失敗。
單從銷量表現來看,三家企業分化顯著。2024年理想汽車以營收與交付量的雙料領先穩居新勢力榜首;小鵬汽車憑借低價策略實現營收與交付量的雙位數增長,虧損幅度較上年收窄,但毛利率仍未跨越盈利門檻;蔚來雖在換電網絡擴張帶動下實現交付量提升,卻因樂道品牌失利與成本高企,虧損幅度持續擴大至224億元,市場表現落后。
那么,朱西產認為“三年內蔚小理一家不剩,存活率為0”的核心邏輯究竟在哪呢?
一、三年淘汰賽,造車新勢力三兄弟會剩幾家?
朱西產的原話是:“年產量干不到200萬輛的,我估計都活不下去,體量太小,研發費用過高。需要用各種方式去合作合資。因為研發投入小了,技術進步就停止了,這么高的研發投入這么小的產量,你就等'死'。”
“理想汽車是成功者,沒犯大錯。小鵬前期過于依賴軟件,忽視硬件,導致產品問題,但引入王鳳英后開始糾正錯誤。蔚來李斌過于考慮情懷,缺乏技術投入,用投資人錢堆服務是不可持續的。”
朱西產的核心邏輯是"規模不經濟"。汽車行業本身是規模化經濟,只有一定規模化才能均攤成本。如果本身量不大,但是每年又要投入高額的研發費用,那么結果就導致單車研發成本過高,企業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狀態。
但朱教授的觀點遭到了部分網友的反駁:
首先,放眼全球,新能源銷量突破200輛的有且只有比亞迪。沒達到200萬輛水平的車企,如特斯拉、理想、零跑都實現了盈利。
除此之外,對于一些高端品牌來說,并非依賴規模,而是高溢價來實現盈利,如保時捷年銷僅30萬輛仍能盈利,而蔚來想要做的就是成為電車市場里的保時捷。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朱教授的言論大體上沒有問題。車企想要活下去的根本是要能自我造血,造血的前提就是要多賣車,實現規模化。只是以200萬輛來做生死線有點絕對了,還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經營模式來決定。
二、蔚小理三家的技術護城河還能持續多久?
朱西產說:“從智駕的角度來看,光一個華為的鴻蒙智駕就已經讓蔚小理處于危險境地了,如果今年比亞迪、吉利、奇瑞利用地平線、momenta的智駕平權做的很成功,別說護城河,別'水漫金山'就不錯了。
今年他們三家的智能駕駛要面臨挑戰,比亞迪的天神之眼等都是供應商模式,假如供應商模式做下來比蔚小理更精細,性能更好,那他們的末日就要來了。”
此外,他還對蔚來換電模式發表了存疑觀點,認為:技術護城河面臨增程式與快充的雙重沖擊,但李斌仍需堅持,換電的問題在于技術創新不足導致成本高,而非換電本身。
三、規模之戰下,蔚小理如何建造企業管理體系能力?
朱西產認為:“學習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建立自己的技術護城河,防止技術優勢被供應商取代;要有戰略定力的同時,還要戰略正確。”
總體來說,朱西產的預言并非危言聳聽: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將達2000萬+輛,但頭部效應下前五名車企將占據70%份額。對蔚小理而言,"獨立生存"已非最優解,"抱團取暖" 才是破局關鍵。【《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