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16日訊(記者 彭科峰)在房貸需求逐步收縮、基建項目持續調整的背景下,銀行應該如何尋找新的信貸增長點?連日來,財聯社記者在青島多地進行了實地調研,探尋銀行業在當前信貸環境下的探索,了解當地企業的生產情況。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即便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地方銀行、國有大行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信貸市場和信貸空間。各類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類民企、涉農類民企已經成為不少銀行聚焦的重點。
趨勢一: 加大科技民企信貸投放已逐步成為共識
“客觀來說,過去大型銀行都偏愛國企或者地方政府的基建融資,一些民企的信貸需求是容易被忽視的。”某江浙滬銀行人士告訴告訴財聯社記者。但是,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當前的信貸環境下,國有大行、上市銀行也在積極加大對民企的信貸投放。這一點,今年以來體現得尤為明顯。
青島華賽伯曼醫學細胞生物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專注于創新細胞療法新藥開發的生物醫藥公司。該公司高管張新華向財聯社記者介紹,該公司從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出發,以創新研發為立足點,致力于打造全球創新性、領先性的細胞藥物,重點開發針對實體腫瘤的TIL細胞藥物。
張新華進一步介紹,公司研發的首款TIL細胞1類新藥已經在2023年11月獲得NMPA的臨床試驗批件,并于去年1月啟動1期臨床。由于疫情因素,此前談好的股權類融資遭遇變故,外部投資遲遲不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銀行下屬一家科技支行人員主動找上門了解情況。“當時我們也聯系了一些大銀行,但是都沒有什么回應。”
對于一家“無收入、無產品、無資產“的科技民企,應該如何進行信貸支持?青島銀行在了解該公司的產業背景、人才結構、產品優勢后,決定為其提供“人才貸”等信貸產品。“分支行對于科技企業的了解有限,但是我們可以尋求總行的幫助”,青島銀行相關信貸經理介紹,他們將企業的情況上報總行,后者有專門的團隊進行把關,最終決定先行投放800萬貸款。2025年,青島銀行已經決定啟動后續信貸投放。
盡管動作稍有緩慢,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從今年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也在逐步加大對民企信貸市場的探索。
中信銀行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介紹,該行今年將聚焦海洋經濟、冰雪經濟、首發經濟等新業態加大民企信貸投放。當然,專精特新類的科技型民企也是中信銀行今年的服務重點之一。
郵儲銀行相關人士也向財聯社記者介紹,該行目前已經制定針對民企的專項行動方案,聚焦科技型企業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未來5年,郵儲銀行將為科技創新領域主體提供融資支持不低于3萬億元。”
“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加大科技金融的投放,是當前銀行業的大趨勢。但是,如何加大風控,并適度容忍初創民企的失敗,或許還需探索。”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趨勢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也成為銀行重點探索方向
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加大農村的信貸支持,助力鄉村振興。從財聯社記者調研的情況來看,也有銀行正在積極發力以農業養殖為主業的民企的信貸投放。
2013年,青島隆銘牛業有限公司在青島成立,并于青島、新疆等多地相繼建立了大型牧場,其創業的目標瞄準了日益增長的高端和牛消費市場。
青島隆銘牛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邢雪松向財聯社記者介紹,以雪花牛肉為代表的和牛文化在日本非常流行,每年和牛消費量大致在50萬頭,而國內所有養殖和牛的企業每年出欄量也僅在萬頭左右。該公司經過市場調研,決定和日本企業進行合作,引進先進的和牛養殖技術,并花費巨資引進了海外成百上千頭的種牛,“我們的目標,是打算做中國人自己的高端雪花牛肉”。
但是,農業養殖尤其是和牛養殖,投資無比巨大。“和牛的養殖周期很長,一頭小牛從出生到最終賣出,需要三四年的時間”,邢雪松介紹,和牛存欄期間的草料消耗都是天文數字,許孟鎮的牧場已建立多年,今年才能迎來大規模出欄,因此資金情況較為緊張。
財聯社記者在青島和日照交界處的許孟鎮牧場走訪發現,該基地存欄和牛的數量已接近萬頭。而單單這一個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該公司投入已高達上億。
在了解到這家企業的經營狀況后,青島銀行西海岸分行決定推出“活體抵押”貸款模式,以肉牛活體作為抵押物,通過耳標建立活體牲畜資產標識,并通過人民銀行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合法登記,明確抵押牛的權屬關系。該行最終落地項目貸款2.88億元。由于是涉農信貸,青島銀行還有一定的利率優惠。
為什么要對這家投資大、周期長的民企提供信貸支持?在青島銀行看來,除了這家企業實打實的和牛存欄量,可能還有一些情懷的因素——支持中國的高端和牛品牌發展壯大。
“我行正在積極加大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融支持”,郵儲銀行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介紹。今年,郵儲銀行將重點極大對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的金融支持,同時在農業科技領域,將為農業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提供信貸支持。“未來5年,郵儲銀行的涉農貸款投放金額將不低于3萬億元。”
“客觀來說,銀行過度依賴地產、基建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民企、涉農領域的信貸投放也存在不少風險。如何在支持實體經濟、尋找信貸投放新方向、做好風險管控之間找到平衡,非常考驗各大銀行基層信貸經理的眼光和總行的風控體系。”上述分析師認為。
(財聯社記者 彭科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