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需要更多“做題家”,還是需要身心更健康、發展更全面的后來人?答案顯而易見
稍微上一點兒年紀的人,或許會對這條新聞感到一些訝異。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九年制學校勞動育人的故事。這所學校自七年前開始不再聘請保潔員,改由師生來完成日常衛生工作。起初,這引起了一部分家長的質疑,“學校衛生不是學校的事嗎?”“做衛生也學不到什么生存技能,有什么意義呢?”事實上,類似讓學生打掃校園衛生事件,已多次引發爭議。但七年來,隨著該校探索的深入,家長爭議越來越小,孩子們的勞動項目越來越多,勞動半徑越來越大。
↑孩子們正在清洗雷竹筍
之所以說有點年紀的人會感到詫異,是因為在他們的校園記憶中,勞動可能從來沒有缺席過。比如筆者,一個生長在河北農村的“80后”,學校勞動的記憶可謂豐富:每天放學后值日生要打掃教室,開學第一天全員“大掃除”,冬天要輪流照看取暖的爐子……
去年我和8歲的兒子聊到大米,他竟不知是大米的作物是水稻。當時我的驚訝,多少和在甘溪鎮九年制學校推行勞動教育的校長胥正齊有些類似:他也曾驚訝地發現,這些根在農村的孩子,基本沒有父輩的農事體驗,甚至缺乏很多常識。
于是,胥正齊升級了學校的勞動教育。除了學校日常衛生,校園里還建起了陶藝坊、柴火灶、小田園。孩子們還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學校,學會了種蔬菜、種水稻、種茶、種耙耙柑、挖雷竹筍等。幾年過來,勞動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逐漸顯現。
比如有家長反饋,說“孩子回家后明顯變得更勤快了”。更勤快則意味著,是勞動習慣的養成,是孩子更獨立、自然地去替父母分擔。相反地,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一直是近年來家庭、學校教育中的一大難題,如何有效破解,將勞動融入教育日常,也考驗著家長和學校。
事實上,勞動價值不只體現在變得“更勤快”,如報道中提到,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位居全縣前茅,近視率遠低于全縣水平,孩子們陽光自信,還在科創、綜合實踐活動中拿了不少獎項。勞動教育在學生們身上開出的花,恰恰對應了全社會都在為之煩惱的“四小”問題——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
正如勞動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也在無聲中潤物,治愈了應試教育過程中的不少焦慮。道理很簡單,偏廢的教育帶來的后果如同偏食,多樣的滋養則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健全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我們是需要更多“做題家”,還是需要身心更健康、發展更全面的后來人?答案顯而易見。好在,從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了勞動教育正在被重視,學生們在校園內做清潔,一些春游時學生自己生火做飯,徒手切土豆、顛勺的視頻被傳播、點贊。
胥正齊說,希望勞動教育能讓孩子們明白,“一切成功都要靠勞動換取”。這樣的初心已在學生身上有了回響,正如九年級陳同學樸素而詩意的回答:“土地不會免費饋贈,但土地也不會撒謊,只要春天里足夠用心,秋天就會有回報。”
紅星新聞評論員 李秀明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