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閩交界處的大山中,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廣東潮州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
村子很大,由道韻下厝、南門盧等12個自然村組成,有1000多戶人家,近萬人居住。因為這些村子位于三饒鎮南郊,因此統稱為“南聯”。
只有來到這個村子,我們才忽然發現:原來我國最大的土樓在這里。
這座土樓就是道韻樓。它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韻樓外觀為八角形,直徑達到101米,周長328米,樓墻高11.5米,而墻體厚度更是達到了1.6米。內部則包含了天窗16個、水井32眼、內環房56間、外環房72間、樓梯112架。
村民告訴我們:道韻樓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最多時曾居住600多人。
更讓我們驚訝的是道韻樓的建設。
這么大的建筑,建設的時候并沒有開挖地基,匠人們直接在平地上開始壘筑,墻體使用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用原生山土摻上細砂、石灰、紅糖加水混合,再用墻板逐層夯筑而成,而土樓的中間,則是一個鵝卵石鋪邊的大圓形。
從建設到今天,道韻樓將近600年了,期間經歷過戰火、地震、水災,愣是一點事情沒有。
清順治年間,曾有土匪攻打道韻樓,但他們進攻了三個月,最終無功而返。
清雍正十三年(1773年),發生了7.3級潮汕大地震,饒平大量房屋倒塌,而道韻樓除了幾間房屋左右傾斜外,其他安然無恙。
走進土樓,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座古寨。如今里面依舊住著100多口人??吹轿覀?,遠遠地就打招呼:“坐一會,喝杯茶吧”。
與他們的聊天中,我們也逐漸了解到:南聯村的近萬村民,除了少數外來人口外,基本上都姓黃。他們的先人,從福建、江西南遷嶺南,來到這里,安家落戶,家就是從修建土樓開始的。
道韻樓就是客家黃氏五世祖秉禮公與秉智公兄弟二人倡修主建的。當年他們從福建南遷饒平,比較了很多地方,輾轉許久,選擇了環境最好的三饒,所以把這個地方起名為“倒運”。
在土樓建設完工后,他們請在南京任禮部尚書的同族人黃錦題寫名字。黃錦采用了同音但更為文雅的“道韻”。這個插曲,也成為南聯村的“開村”故事。
除了道韻樓,這里還有里秀樓、雅約公祠、“番客奇”古民居等老建筑,與參天大榕樹構成一幅古樸鄉村的文旅美景。
村民告訴我們,一座土樓,一個圍寨,就是一個古村落。在三饒,流傳著“有多少村落就有多少土樓”的說法。最多的時候,三饒有600座土樓。
如今的南聯村,環境非常好,寬敞平整的一條條村道旁,是參天的古樹,村民們在池塘邊的石凳上喝茶、下棋、閑聊,格外愜意。
但是,由于老舊且生活不方便,越來越多人搬離了土樓,大多數房屋空置,只有斑駁的門板,用碎石鋪就的古巷,守望著漸行漸遠的鄉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