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先后有十幾位國軍高級將領選擇起義或投誠方式站在人民陣營中來,繼續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為新政權、新時代作出貢獻。
這其中,無論是從歷史戰功還是軍事指揮能力而言,長沙起義的“主角”陳明仁都無疑是最耀眼的一位。早在1925年秋的東征討伐陳炯明叛亂時,陳明仁便展現出自己驍勇善戰的一面。彼時的黃埔學生軍頂著叛軍的猛烈炮火強攻惠州城,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作為排長的陳明仁沖鋒在前,還是第一個登上了惠州城頭。
早期參加國民革命軍的陳明仁
惠州一戰,陳明仁一舉成名。老蔣在召集部隊官兵訓話的同時,點陳明仁出列并命令現場士兵集體鳴槍向陳明人致敬。以這樣“隆重”的方式表揚一個人,在老蔣的軍事生涯中是極為罕見的。
不過也正因如此,陳明仁正式進入老蔣視野中,一步步青云直上,從中尉排長到中校營長,再到黃埔軍校上校大隊長、團長、旅長,加之在后來的歷次戰爭中表現突出,陳明仁也成為國軍中公認的一員驍勇善戰之將。
當然,讓人印象最深刻,被稱作其軍事生涯“巔峰之作”的還是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戰。此戰中陳明仁通過“撒豆成兵”、“魚鱗式防御”等獨創的戰術,一度對東北野戰軍攻城部隊造成不小的傷亡,艱難守住了四平城。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兩年后長沙起義時的他心存芥蒂,擔心我軍會舊事重提,清算“四平街舊賬”。
最終,陳明仁還是在長沙起義兩年后主動赴教員家宴時才得以徹底解開心結。教員一邊鼓勵他繼續帶兵,一邊幽默風趣的安慰他“我看林打仗就不如你”,最終讓他擺脫了心理負擔。
影視作品中長沙起義后的陳明仁與毛澤東
那么,回到我們的正題上來,長沙起義時作為國軍第1兵團司令官的陳明仁,手中共有4個軍和湖南保安司令部約1個師共7.7萬余人兵力,4位主力軍軍長又在起義前后扮演了何種“角色”呢?
結局可能會讓多數人感到有些茫然,除了第14軍軍長傅正模相伴左右、不離不棄之外,其余三個軍軍長都因種種原因選擇了分道揚鑣、叛逃而去。在這里,我們不妨先逐一了解下這幾位性格和經歷迥異的軍長。
全程策劃和支持陳明仁長沙起義的是第1兵團副司令兼14軍軍長傅正模。他本人比陳明仁小一歲,與對方既是黃埔一期同窗,又是湖南醴陵的同鄉,因此二人關系自然要比其他幾人親密得多,這也是為何傅正模能在長沙起義的關鍵時刻成為陪伴陳明仁共進退的左膀右臂一個關鍵因素。
相比陳明仁因老蔣青睞和戰場軍功顯著而在國軍中扶搖直上的履歷,傅正模的軍旅生涯就顯得坎坷許多。黃埔軍校畢業后,他先是留校任教1年多,好不容易進入北伐國民革命軍中擔任營長,又趕上“寧漢分裂”,最后落得個津浦路保安大隊長兼全路總警察教官的差事,就黃埔同期畢業生的“就業發展”情況看,傅正模應該是混的比較差的一位。
1949年7月下旬,傅正模被任命為國軍第1兵團副司令兼第14軍軍長,但此時國軍兵敗如山倒的形勢早已讓他認清了現實,最終選擇與陳明仁、程潛等湖南要員走上了長沙和平起義的策劃之路。
長沙起義后的傅正模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傅正模在衡陽地區被特務監視的家人們安全,主導此次起義的國軍元老程潛先是在通電起義第二天公開宣布“扣押匪湘鄂贛邊區綏靖司令傅正模”的“迷惑性”信息,使國軍內部打消對其參與起義的疑心,而后又派遣專人秘密將傅正模家人轉移至桂林,最后促成雙方的圓滿團聚。
不得不說,整個起義前后,程潛雖然表面不露聲色,但關鍵時刻“姜還是老的辣”……
起義后的傅正模先后擔任解放軍第1兵團副司令員兼第2軍軍長、第21兵團副司令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等職,與陳明仁一道走向了人民政權的新生道路。
說完了全心全意追隨陳明仁起義的傅正模,再來說說另外三個起義后選擇叛逃的軍長。
首先是第102軍軍長成剛。成剛與陳明仁同齡,廣義上也算他的湖南同鄉,只不過在黃埔期間卻是他的“小學弟”。黃埔二期畢業后,成剛先后在東征、北伐中表現出色,由連長、營長一路晉升到團長、副旅長和政訓處長等職務。抗戰期間,成剛以66軍副軍長身份隨部隊參加入緬遠征作戰,并在后期反攻作戰中以11集團軍參謀長身份協助宋希濂、黃杰等參與策劃和指揮了松山戰役、龍陵戰役、芒市戰役、畹町黑山門戰役和緬境的九谷戰役。
架設浮橋的中國遠征軍
1949年7月,為方便起義策劃和領導工作,陳明仁將傅正模由14軍軍長提拔擔任第1兵團副司令官,而空出的14軍軍長位置,由成剛接任。這樣一來,14軍和102軍便全部掌握在成剛手中。
陳明仁的這次調動固然不能說是失當,畢竟出于對確保起義周全的考慮,也該加強身邊心腹人員的力量,但漏洞就在于將精銳部隊交到了并不完全可靠的成剛手中,一旦對方在起義時“背刺”,后果將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陳明仁的信任并沒有換取成剛的“投桃報李”,成剛表面上支持起義,暗中卻與白崇禧和老蔣取得聯絡,在程潛和陳明仁通電起義后,他率麾下共4萬余人叛逃,使這次起義成果大打折扣。不過,投奔白崇禧的成剛最終還是隨國軍將領黃杰敗走越南,被當地法軍繳械后遣返回臺。戰場上狼狽不堪的成剛,逃到寶島后也沒得到老蔣的重用,在一個閑職任上早早病逝。
其次是71軍軍長熊新民。熊新民比陳明仁小兩歲,畢業于黃埔六期。早在軍校期間,陳明仁便是熊新民的學生軍中隊長,也正是得益于昔日的交集,加之熊新民又是湖南桃源人,因此一路隨著陳明仁的升遷而水漲船高。不過,“仕途”太過順利的他不免在成長過程中滋生出驕傲輕敵的心態。
影視作品中的熊新民
再說對于起義的態度方面,熊新民與成剛類似,都是在表面響應起義后又迅速率部叛逃,唯一不同的一點,大概就是成剛從一開始就抱定“背叛”決心,而熊新民更多的是在白崇禧的蠱惑下率部叛逃。盡管如此,他本人在當年12月底的廣西解放戰場上兵敗被俘后,依舊堅稱自己是在勸說部隊改編時被副軍長挾持叛逃的,令人啼笑皆非。
且不說他的副軍長是否有把握、有能力挾持這樣一位71軍“元老”級人物,僅從被俘后熊新民消極和抗拒改造的態度而言,便很難令人相信他的真誠起義初衷……
最后是第100軍軍長杜鼎。相比于前面幾位黃埔兼同鄉的交集而言,杜鼎與陳明仁的關系自然沒有那么親近。不過能在陳明仁的第1兵團麾下出任軍長,杜鼎本人自然也得有兩把刷子。這其中,除了抗戰時期常德保衛戰中“虎賁師”幸存者的光環外,與李宗仁的兒女親家關系也是他晉升之路的重要加分項。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層身份的加持,讓他很難真正站到陳明仁的一邊來,“背叛”之舉也就無可避免了。在率100軍出逃后不久,杜鼎即在廣西戰役中被我軍全殲,只身逃脫的他輾轉越南后,隨黃杰、成剛等人一道赴臺,狼狽不堪。
抗戰時期的杜鼎
不過,比成剛幸運的是,杜鼎雖然也是掛著一個空頭銜,但在改行經商后一度做的風生水起,本人也成了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最后以98歲高齡辭世,是四位軍長中最長壽者。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陳明仁的這次長沙起義,很多人會將它與幾個月后盧漢的昆明和平起義做對比:同樣是面對國軍內外雙重壓力,同樣是手中握有嫡系部隊,但盧漢為何能讓起義結果顯得盡善盡美,而陳明仁卻留下了一絲遺憾呢?
這其中固然有國軍中央系和地方派系對待同一陣營中人的態度變化。如盧漢在扣押要員張群和中央軍將領李彌、余程萬時表現的堅毅果斷,而陳明仁出于同窗和昔日故交考慮,對前來“傳令”的黃杰、鄧文儀等人僅做象征性“驅逐”,并沒有即行扣留,繼而使起義效果打了折扣。
但在筆者看來,陳明仁起義產生遺憾的原因主要還是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對部隊的絕對控制、起義前充分動員和信息透明以及有效應對外部干擾。缺少對嫡系部隊的控制,便無法做到公開有效的起義信息透明,沒有透明的起義信息傳達,也就等于讓白崇禧和老蔣抓住煽動“策反”的機會,三者是一脈相通的關系。
湖南和平起義時毛澤東致程潛的書信
當然,長沙起義雖有遺憾,但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起義,至少在動搖國軍前線的抵抗斗志和統治根基方面起到了摧枯拉朽般作用。或許,對這種意義,我們還可以用教員對陳明仁的另一句話來作解釋:
“子良(陳明仁字)啊,第1兵團哪怕只有你陳明仁一個人站過來,這次起義就是成功之舉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