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風裹挾著資本市場的寒意,吹皺了基金行業的一池春水。4月15日,國聯基金發布的兩則公告,再次將這家千億級公募基金推至輿論風口。旗下的國聯智選先鋒股票型基金資產凈值已連續45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國聯景瑞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亦連續40個工作日觸及清盤警戒線,雙雙步入清盤倒計時。這不僅是兩只基金的命運轉折點,更是將國聯基金“迷你基”的存續難題推至聚光燈下。
圖片來源:國聯基金公司官網
國聯智選先鋒股票型基金的命運軌跡,堪稱基金行業的“短命樣本”。該基金成立于2024年6月4日,甫一誕生便以15.08%的收益率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然而在短短三個月后,規模便從初始的3.44億元大幅縮水,首次觸發預警機制,2024年內其資產凈值更是五次觸及5000萬元清盤警戒線。
圖片來源:國聯智選先鋒股票型基金2024年年度報告
在2024年10月15日發布提示性公告后,國聯智選先鋒股票型基金持有人機構中,一家機構于公告發布后的第六天突然出手,從10月21日至27日上演了展開閃電式調倉,其份額呈現“快進快出”的短線操作痕跡;另一家機構手持656.95萬份份額,如同孤島上的守望者,卻因無力扭轉規模頹勢,親眼目睹2024年12月16日其資產凈值再次迎來連續40個工作日的凈值失守,當時間推進至2025年4月15日,這只基金的命運簿上僅需再經歷5個工作日的規模低迷,便將再次觸發《基金合同》第50條款的自動終止機制。
圖片來源:國聯智選先鋒股票型基金2024年年度報告
國聯景瑞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的困境,則暴露了國聯基金產品設計中的微妙悖論。作為一只設置一年持有期的混合型基金,本欲以時間換空間,引導投資者踐行長期主義。然而,伴隨著前后4位基金經理接力虧損,早已擊穿持有人的耐心底線,截至2024年末,該基金份額已從封閉期時的11.60億元縮水至0.46億元,盡管基金經理潘巍耗時2年任職回報勉強扭虧,卻難掩大幅跑輸業績基準的現實。
圖片來源:同花順iFinD
實際上,這已不是國聯基金首次面臨清盤窘境。2024年10月31日,成立僅3個多月的國聯先進制造混合基金宣布清盤,創下了國聯基金史上清盤速度的最快紀錄。年內國聯添益進取3個月持有、國聯創業板兩年定開、國聯創業板兩年定開、國聯產業趨勢一年定開等產品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相繼發布了清算公告。
圖片來源:Wind、機構之家
清盤潮的背后,是國聯基金自2023年股權變更以來的轉型陣痛。2023年8月,國聯證券以75.5%股權控股原中融基金,更名后的國聯基金開啟“大刀闊斧”改革。然而,這場以“組織架構調整”和“投研體系優化”為名的改革,卻引發了內部動蕩,核心投研人才持續流失。
2023年12月,總經理黃震因個人原因辭任,董事長王瑤代行職權;2024年7月,原副總經理閆軍升任總經理,然而僅8個月之后,分管固收業務的副總經理劉魯旦又傳出離職消息。管理層頻繁更迭導致團隊穩定性承壓,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已有6位基金經理相繼離任,其中不乏寇文紅、馮琪等核心投研骨干。
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正以加速度顯現,頭部產品虹吸資金,尾部基金則在流動性中艱難掙扎。這場人事地震后,國聯基金旗下88只產品中,半數管理規模不足2億元,18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紅線本是維護市場效率的“退出機制”,如今卻異化為懸在中小基金公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國聯基金似乎正在雙重窘境中掙扎,既難留住創造超額收益的投研人才,又困于“幫忙資金”撤離后的隱秘傷疤。那些在清盤預警中顫栗的產品代碼,既是投資者投票的具象化表達,也是為追求規模必須支付的高昂代價。
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具備資產配置能力、尊重投資者利益的管理人,才能穿越周期,在下一個春天綻放新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