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帆書 · 樂知
來源丨帆書樊登講書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每天外出上班,各種酒局、聚會應酬,你需要時刻回應他人請求;
哪怕回了家,還要料理瑣碎的家務、老少需求、伴侶情緒等事情,永遠都有下一件事等著你去處理。
每天都被這種無形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卻又難以停下腳步。
于是,開始拒絕與自己無關的要求,才讓自己擁有片刻的安寧。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為別人活,第二次是為自己活。
直到中年,很多獨來獨往的人,才算真的活明白了,原來自己從未為自己活過一次。
于是,悄然進入悶聲期,來讓自己的靈魂得以被滋養。
孤僻,是大腦開啟清理模式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朋友約飯,要掐著時間從公司趕過去,路上還得想著聊什么不會冷場;
公司團建,表面上笑得開心,心里卻在盤算著早點回家睡一覺;
微信群消息99+,卻不想點開,甚至連“哈哈”都疲于回應。
不由讓人回想起,曾在微博上看到的內容:
地鐵上看見同事在隔壁車廂等候,就會下意識轉身躲進衛生間。不是討厭誰,只是真的不想說話。
這條被轉發3.6萬次的動態,揭開了當代社會一個隱秘傷口:
當我們開始對周圍人保持沉默、退出社交的時候,并非生性孤僻,而是我們的大腦開啟了清理模式。
讓自己進入到自我沉淀、二次成長的人生階段。
有相關研究表明:
人在中年之后(30歲起),大腦就會啟動“突觸修剪”機制,每年優化約11%的神經回路,用來清除冗雜信息,轉而強化核心記憶與決策能力。
類似于電腦清理緩存,優先保留高頻使用、具有情感價值的記憶。
恰好說明了,過度社交會影響我們做出決策、判斷的準確度。
迫使大腦僅保留重要的內容,清除一段冗雜記憶,好讓自己做出的決策更加高效、精準。
而孤僻,不過是大腦開啟清理模式的外在表現。
就連作家村上春樹也曾為了寫好《奇鳥行狀錄》,隔絕對外的一切社交。
孤身一人去到山林中,住在小木屋里,每天早上凌晨四點起床,獨自思考、揣摩每一個文字,專注寫作至上午九點。
也正因為這段獨自待在山林的生活,幫助他屏蔽外界的打擾,讓他的靈感得到激發,高效寫出了滿意的作品。
在人生的前半生,我們總在社交的浪潮中不斷翻涌,難免會被各種繁雜的信息和人際關系所裹挾。
而到了中年,大腦的“突觸修剪”機制何嘗不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為自己的成長按下“二次啟動鍵”。
當一個人能將自己置身于孤僻之中,才能排除外在聲音的干擾,保持專注與純粹,從而獲取二次成長的機會。
向內求,開啟人生的二次成長
稻盛和夫曾說過:
人這一生,不是向外訴求,而是向內生長,不斷向內探究,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度會逐漸衰減,更多的是學會向內尋求未來的發展、人生的意義等問題。
自媒體博主曾艷,曾在知乎上分享自己42歲歷經失業一事的成長。
她曾是985法學畢業,在跨國公司審過千萬級的合同、跟著90后創業團隊滿世界飛,直到被年輕上司踢出局,才發現自己除了法律條款,沒有其他特長。
后來,她決定入局自媒體,將以前的經驗當作差異化的標簽,選擇重新開始。
沒想到,在她在抖音分享第20個職場故事時,居然有三家獵頭公司主動找上門。
她這時才明白,42歲的失業,其實是老天為她按了暫停鍵,讓她看清人生跑道從來就不止一條。
恰恰說明了中年人的底氣,從來不是依靠社交,而是讓自己能用前半生的積累,隨時開出新副本。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季勝利原本是一位工作繁忙、一心撲在事業上的職場人。
沒想到,中年之后,他卻面臨著與兒子關系疏離、職業發展瓶頸等問題。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向內審視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
生活上,他努力修復與兒子的關系,嘗試理解兒子的想法和需求;
工作中,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工作方法,最終實現了個人在家庭和事業上的二次成長。
那一瞬間,突然理解了一句話:
向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若有人一直沉浸在過去輝煌的經歷,讓自己遭受源自外界社交而帶來的嘈雜,只會影響自己二次成長的可能性;
學會從嘈雜的環境中,讓自己及時抽離。
學會自我內心探究、思考等問題,說不定會讓自己迎來全新的人生,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精彩下半場,從專注個人成長開始
梭羅曾說: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能舍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他也用行動向我們證明,人生下半場的精彩與否,只和自己有關。
若你也想要讓自己能夠在中年時期,讓自己進入“悶聲期”,不如從專注個人成長開始吧。
①從閱讀一本書開始
人到中年,生活被工作、家庭等瑣事填滿,想要開啟二次成長的大門,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但如果告訴自己,我不是要立刻成為專家,我只是每天花10分鐘讀一本好書呢?
一本好書,看起來并不難,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當你覺得專注個人學習很難時,不妨從這樣的小目標開始,比如每天睡前讀幾頁書,或者每周完成一本書的閱讀計劃。
這種微小的學習調整,可能會慢慢引導你走向更廣闊的成長天地。
②以成長為導向,重新定義社交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社交圈子逐漸固定。
但真正能促進自己成長、帶來新啟發的朋友并不多。
倒不如以成長為導向,重新審視和定義自己的社交圈子。
比如,結識一些在專業領域有深入見解的人,參加行業內的交流活動。
與他們交流經驗、分享知識,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個人興趣等方面汲取寶貴建議。
而對于那些只注重吃喝玩樂、沒有思想交流的社交關系,可以適當減少投入精力。
聚焦有成長價值的社交關系,能讓我們在社交中獲得更多的成長動力和資源。
③培養興趣,保持專注力
人到中年,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干擾和誘惑,很難長時間保持專注去實現個人成長。
我們可能有很多曾經想嘗試但一直沒機會的愛好,比如繪畫、書法、攝影等,不妨以興趣作為為契機,來鍛煉自己的專注力。
比如,選擇繪畫作為興趣愛好,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去學習繪畫技巧、進行創作。
在繪畫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排除外界的干擾。
興趣愛好,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還能鍛煉專注力。
借由這種方式,以點帶面,將專注力遷移到其他領域,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實現二次成長。
喬布斯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深以為然,人生不過三萬天,活成什么樣子,全憑自己。
若一直受他人的聲音,影響自己的思考、行為,最終只會迷失在喧囂之中,成為沒有靈魂的影子。
而真正的自我覺醒,莫過于在世俗的期待與批判中,卻依然堅定地聆聽內心的聲音,走自己的路。
開啟二次成長,就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斬斷一切束縛,用激情點燃人生下半場,締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點個「在看」,與君共勉!
作者簡 介 :許清歡。文章來源 樊登 讀書(IDreadi ngclub_btfx) ,轉載 請聯系公眾號。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