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廣州一位73歲老人陳伯因沉迷打賞女主播被趕出門登上熱搜。7年花費超10萬元,掏空退休金和兒子贍養費,被逐出家門后靠撿廢品繼續打賞——這一事件撕開了數字時代老年人心理困境,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陳伯的“打賞生涯”始于7年前退休后。失去妻子的他逐漸沉迷直播,每月打賞兩三千元,自稱“心疼主播辛苦,想幫助她們”。兒子小陳透露,父親不僅花光積蓄,還頻繁索要贍養費,甚至因要錢未果與家人爆發肢體沖突,最終被趕出家門。如今,他在兒子家附近的天橋下搭窩棚居住半年,仍堅持用撿廢品所得繼續打賞。
矛盾的核心在于“錢權”認知差異:陳伯稱“我的錢我做主”,每次打賞都是心甘情愿的,女主播們太辛苦了,想幫助她們,看到主播們高興,他也很高興;兒子卻將打賞視為家庭經濟崩潰的導火索。社區介入后,試圖通過親情溝通糾正其消費觀,但效果甚微。
有人認為,陳伯的行為是“孤獨者的自救”:“老人買的是陪伴,不是打賞”“直播間一句‘家人’抵過子女十天沉默”。批判者直指其“自私”:“花光‘救命錢’還連累子女,這不是善良是偏執”“虛擬世界掏空現實家庭,可悲”。
有網友覺得陳伯的行為背后可能是深深的孤獨。老人沉迷打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家人的陪伴和關愛。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情感寄托,只能在網絡中尋求慰藉。還有網友對直播平臺的監管提出質疑:“直播平臺難道不應該對這種非理性打賞行為進行限制嗎?尤其是針對老年人,更應該設置一些保護機制,避免他們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p>
有分析指出,陳伯的案例是典型的“心理退行”——老年人通過打賞重構社會角色,填補現實中的存在感空洞。直播間即時反饋的“被需要感”、主播的親密稱呼,成為對抗孤獨的“電子創可貼”。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社會支持的缺失:子女忙于生計、老伴離世、社區活動匱乏,迫使老人轉向虛擬世界尋求慰藉。而平臺的算法機制加劇了這一趨勢,通過“家庭”“陪伴”等關鍵詞定向推送,將老年人困于“信息繭房”。
陳伯的遭遇絕非個例。數據顯示,有老人為做“榜一大哥”耗盡積蓄,或囤積未拆封保健品直至房間堆滿——這些行為本質都是對失控現實的代償。
在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老年人面臨著融入社會的困境。雖然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娛樂方式,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直播平臺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利用老年人辨別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通過各種手段誘導消費。而目前,針對老年人網絡行為的監管機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約束和引導 。
這場悲劇警示人們:真正的“老年友好”不僅是放大字體、簡化操作,更要關注精神世界的荒蕪。當一位老人寧愿睡天橋也要守護直播間虛幻的溫暖時,或許人們該反思:是否在追求科技便利時,無意中拆解了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聯結?或許他打賞的不是主播,而是年輕時那個被需要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