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除文首 vivo X100 Ultra 出鏡的三張照片外,所有風光、靜物和人像畫面均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部分樣張有經過后期調整。
從去年拿到 X100 Ultra 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年。在這一年里,我使用它拍攝了 5000 多張圖片。它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我觸手可及的地方,忠實可靠地扮演了生活記錄者的角色。保護殼已經有點油光,充電口已經有痕跡,但是背后的鏡頭依然清澈透亮。
在今年二月份開始,網上開始流傳各種關于 vivo X200 Ultra 的爆料。按照歷年的新機發布節奏,新一代的影像旗艦很快就會面世,所以想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記錄一下有 X100 Ultra 陪伴的這一年,也算是給這位朋友的一封信。
先說槽點
購買一個產品,不是要看你有多喜歡它的優點,而是看你能否包容它的劣勢。既然是一次純粹的長時間分享,那么我就把這段時間覺得 X100 Ultra 先放在前面,而且其中有幾點我覺得明明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四邊不等寬:這個細節并不影響使用,只是影響心情。但是我覺得四邊等寬的設計不應該在一臺旗艦級別的手機上缺席。
充電兼容性縮水:和同一代的 X100 Pro 幾乎能實現近百瓦的充電功率相比,X100 Ultra 在充電方面被大幅削弱,哪怕使用原裝 80W 的充電器只能到 50W 的充電功率,PD 協議下只能夠實現 30W 出頭的充電。標配的充電器也不支持通用的快充協議,如果外出旅游還是只能選擇第三方的氮化鎵充電器。
鏡頭運作響聲大:一般來說,鏡組越大,結構越復雜,響聲就越難以避免。但是和其他品牌的手機相比,它還是更大聲一些。希望下一代可以研究使用緩沖機構或者更加靜音的材料來改善效果。
雖然我在使用過程中確實感受到了上述缺點。但是因為我上一臺手機是 vivo X70 Pro,一臺 5 年前發布的手機,而且我更關注畫質,確實對我的實際體驗使用不大。但是我還是希望 vivo 可以在下一代旗艦改進。
偉大的長焦和純粹的夜景
如果要我使用兩個詞語形容 vivo X100 Ultra ,那就是長焦和夜景。
Vivo X100 Ultra 使用 1/1.4 英寸的三星 HP9 傳感器, 有效分辨率為 2 億像素,此時單個像素大小為 0.56 微米。在一般使用場景下,一般會進行像素合成為 1250 萬像素的照片以獲得更好的弱光拍攝能力。在 2024 年,這個規格的長焦鏡頭可以算是獨此一家。2025 年發布的手機影像旗艦小米 15 Ultra 也使用同款傳感器。
三星 HP9 參數(資料來源:三星官網)
參數帶來的實際體驗優勢是扎實的畫質和相當驚艷的近攝能力。無論是近攝還是遠攝,拍攝細節豐富,銳度適中,紋理還原忠實,夜景算法介入積極,沒遇到什么長焦鏡頭無法調用的場景。同時,由于更大的感光面積和更近的最短對焦距離,景深效果也會更加明顯,這種自然的光學虛化和算法合成的虛化差別還是挺大的。
透過長焦鏡頭,香港被壓縮成微觀世界:中環天橋扶手上的雨痕像抽象畫,下一個街頭的霓虹燈牌能看清筆畫粗細,連墻角擠作一團的三角梅,每片花瓣都藏著陽光的指紋。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實拍分享通勤路上
之前,我主要搭地鐵上下班在路上來回通勤大概 40 分鐘,時間不長不短,但是自從我換了 vivo X100 Ultra 后,我就基本上換成搭「叮叮車」上下班。雖然在車上的時間變長了,我覺得沒有之前那么無聊了。綠皮時光機載著我穿越香港的皮膚紋理:堅尼地城的海腥味黏在車窗上,西營盤騎樓群的陰影切割著晨光,當電車拐進德輔道中,玻璃幕墻把陽光碎成金箔灑在座椅。
終點在中環一帶,如果我沒遲到,到達中環的時間大概是九點左右,這個時候叮叮車正好迎著陽光,如果此時有行人走過,就能瞬間把人帶回半個多世紀前何藩鏡頭下那個極致的光影世界。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下班路線是場味覺冒險。我需要經過中環的 SOHO 區,沿著有點硌腳的石板街慢慢走下山。在這個不大的區域里,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特色菜肴。街頭既有為數不多的港式霓虹燈招牌,又有不同字母組成的五光十色的國外餐廳。
下班后,我會盡量讓自己放慢腳步,感受著城市在夜幕下跳動的脈搏。遠處鍋勺碰撞的聲音帶著各種食材的香氣彌漫在街道,土耳其烤肉,干炒牛河,避風塘炒蟹,還有許許多多道不出名字的香味,讓行人不禁駐足。聚在酒吧門口附近一起喝酒聊天的人身后,跑過幾個穿著運動服的外國人。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花花」世界
既然有優秀的近攝能力,那么就得好好利用了。所以最近我迷上了拍攝花朵,在三十歲前就培養了這個愛好,算是提前收獲了退休的樂趣。
今年一月,我回到廣州準備過年。在我印象中,自從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后,感覺已經很久沒有逛過花街。恰逢今年難得有陽光,所以就去逛逛。花蕊絨毛沾著晨露,像撒了碎鉆的微型宇宙,花瓣迎著陽光,展現出柔軟的質感。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二月底的廣州已經有點回暖,栽種的三角梅已經盛開。近看其實三角梅并不驚艷,但是遠看一株株地湊在一起,像是一股涌動的紅色暖流,肆意地向上,熱情地舒展,帶著無盡的生命力沖破灰冷的城市。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能看見海的城市
香港的景觀、地形、歷史和海緊密相關。香港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主流觀點是因明清時代新安縣(今香港、深圳一帶)盛產莞香,商人常將此香料經香港仔(港島南端,舊稱「石排灣」)轉運至廣州,因港口長期縈繞香氣而得名「香港」。
香港坐落于珠江口東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塑造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命運。這里水深港闊,遠離珠江泥沙的淤積,陡峭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猶如天然屏障,讓海岸線數百年來保持著近乎不變的輪廓。正是這片蔚藍的臂彎,托舉著香港從明清時期的香料碼頭,逐漸成長為19世紀開埠后的國際貿易樞紐,最終在20世紀蛻變為東亞最璀璨的明珠。那些蜿蜒的海岸線與摩天樓群構成的剪影,不僅是城市的地標,更是大海給予香港最珍貴的饋贈——它始終在這里,守護著、滋養著、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與蛻變。
而廣州的命運則截然不同。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斷接納著西江、北江裹挾而來的泥沙。千百年來,河流沖積與農耕文明共同作用,讓陸地一寸寸向海洋延伸。如今的廣州,盡管南沙港依然吞吐著萬噸巨輪,但漫步在老城區的騎樓下,早已聞不到海風的氣息——這座城市與海洋的臍帶,早已被時光悄然剪斷。
滄海桑田,時至今日你依然能在香港很容易地看到海洋。日出日落時分紫色、橙色、青色、藍色溶于一爐,正午時分波光隨著海浪起伏跳動,入夜像一匹絲綢般溫柔流轉……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城市散步學
最近看了一部關于「城市散步學」的紀錄片,深受啟發。原來散步不只是簡單的位移,而是用腳步丈量城市的紋理。即便在生活多年的街區,只要放慢腳步,總能發現新的細節。
我完全認同這個觀點。現代城市規劃總是被冰冷的數字和經濟利益所主導,但真正讓城市有溫度的,是那些隨著歲月自然生長的痕跡:墻角悄悄攀爬的藤蔓,巷弄里悠然踱步的貓咪,店鋪門口日漸斑駁的手寫招牌......正是這些居住者無意間留下的印記,將冷硬的鋼筋水泥慢慢打磨成有溫度的家園。
我住在保留著七八十年代風貌的老街區。窄小的店面,復古的格子地磚,隨意堆放的雜物,處處透著生活的煙火氣。每次走過街角,雞蛋仔的甜香總會準時鉆進鼻腔,勾起最原始的食欲。
站在路口抬眼望去,遠處的海平面與道路完美銜接,透過長焦鏡頭拍攝時,巨大的貨輪仿佛就行駛在馬路中央。而抬頭仰望,那些二三十層的老舊樓宇外墻上,密密麻麻的窗戶、突出的窗臺和空調外機,將立面分割成無數個規整的小格子。有些大樓掛著褪色的霓虹招牌,有些則用鮮艷的涂料或獨特的建筑造型,在灰暗的城市背景中跳脫出來。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當然,城市的細節并非總是美好的畫卷。那些令人心頭一緊的畫面同樣真實:駝背幾乎彎成直角的阿婆,推著搖搖欲墜的紙皮山艱難穿行在車流中;蜷縮在天橋下的身影,裹著單薄的毯子度過寒夜......這些畫面總讓人駐足難安。或許這就是城市的完整模樣——既有被陽光親吻的溫柔,也有永遠照不亮的暗角。
結語
當我知道 vivo X200 Ultra 要發布時,心中不禁泛起一絲茫然。當然, X100 Ultra 可以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電池、設計細節、視頻性能……但是好像這都不屬于能夠稱之為「Ultra」的功能。
我看著取景框中流動的車燈,突然覺得「夠用」才是當代科技產品最珍貴的品質。畢竟真正的好照片,永遠誕生在按下快門的沖動瞬間,而非參數表的百分比增長。硬件「堆料」已經快要觸及極限,「最」和「最好」卻不僅僅只是一字之差,不斷打磨功能和設計,讓產品變得更加易于使用,最終融為用戶生活的一部分,這或許是產品經理們一個永恒的課題。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攝
https://sspai.com/post/98138?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Hermanchannn
責編:Microho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