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 | 卜 丁
圖片 | 榆林“四普”隊
陜西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榆林市普查隊在復查一處遺址時,偶然發現一塊北宋李氏夫人墓志蓋,該墓志蓋和早年入藏于府谷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墓志石是一合,時隔多年這一合墓志終于“團圓”,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家族史。
北宋墓志終于“團圓”
近期,榆林“四普”第6隊在府谷縣府谷鎮白家洼村進行一處文物點的復查時,一個意外的發現讓他們興奮不已。
榆林“四普”第6隊復查舊址現場
據榆林“四普”第6隊隊長趙世偉介紹,當日該隊原本打算要復查的是一處墓葬,但在山間反復尋找卻始終無收獲。后來在當地一位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該隊順利找到了這處墓葬。采集完數據后在送村民回家的路上,對方隨口提到村子的墻面上有一塊“老石頭”,普查隊員們立刻被這個信息吸引并決定前往查看。
“宋福清縣太君李夫人墓志銘”,當“老石頭”上的文字被釋讀出來那一刻,普查隊員們欣喜萬分,這塊墓志蓋靜靜地放置在村子的打谷場上,仿佛一直在等待著被重新發現的那一刻。
投身文物保護工作26年的趙世偉敏銳地感覺到這位李氏夫人與早年入藏府谷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另一件墓志銘有關聯。果然,經比對石質、字體風格及文字內容,普查隊確認發現的這塊墓志蓋跟府谷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內早年保存的這塊墓志文是一合。
普查隊員發現的李氏夫人墓志蓋
“早在1975年,府谷縣付家墕公社的村民在修梯田時偶然發現了李夫人的墓志。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戴應新在榆林開展過調查,撰寫過‘府谷縣出土北宋李夫人墓志’的論文。”趙世偉說道。
早年入藏府谷縣文管所的“李夫人墓志”石拓片
這位“大宋福清縣太君李夫人”有什么故事?
被封為福清郡太君
據早年入藏的墓志文顯示,李夫人是北宋京師開封人,13歲嫁給折惟忠為妾,生繼宣、繼閔、繼祖3子。協助丈夫持家有方,性情寬厚不嫉妒,深得家人敬重。墓志文尤其提到折惟忠的母親梁氏簡樸嚴謹,治家有方,族人皆畏懼她。折惟忠與嫡妻慕容氏每日早晚請安時,必先派李夫人入內探察婆婆臉色,待其神色和悅后才敢上前。這位梁夫人,去世后的封號為河南郡梁國太夫人。
后來,折惟忠臥病在床,欲遣李夫人出嫁。其父聞訊從京城趕來,李夫人執意留侍病夫。其父勸道:“我和你母親老了,你弟尚幼,家中恐難以為繼,需要你回來。”折惟忠聞此亦感惻然,對夫人說:“你雖持心近義,但若不顧父親,亦是不孝。”遂備厚禮送李夫人父女回家。
李夫人墓志文摘選局部
折惟忠病逝后,長子折繼宣與次子折繼閔分別接任府州重職。多年后直到季子折繼祖顯貴后,感念生母李氏“自隨父歸,音塵杜絕”,他多方尋訪母親下落,方知李夫人被父親接走后改嫁了蘇州田氏。折繼祖派族侄持書信迎母歸宗,李夫人“越水隆五千里”安車返回府州。折繼祖與繼室慕容氏設鐘鼓宴樂,每日奉養甘美之食,他還向朝廷請求用自己的官職恩例換取母親的封號。其孝行感動朝野,仁宗皇帝特封李氏為“福清郡太君”,一時傳為佳話。
李夫人去世后,因妾的身份不能進入折氏祖墳,最終在其孫折克禧的請求下另擇地安葬,享年74歲。折家以“盡舉族二百余喪葬之”為她舉行了大規模的葬禮。
軍功家族的“軍嫂”們
李氏夫人的墓志蓋和府谷文館所原保存的墓志文共同反映了北宋時期的喪葬習俗,還佐證了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墓志文中提到的李氏夫人的丈夫折惟忠,3個兒子、多個孫子和重孫,在宋史中都有記錄,特別是兒媳慕容氏還在皇帝面前為家族爭取過爵位。
如今,李氏夫人的兒媳婦“慕容夫人”的墓志也保存在府谷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墓志載,慕容夫人,族源鮮卑,其家族背景顯赫,高祖為宋初名將慕容延釗(陳橋兵變時,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其時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慕容夫人17歲嫁給折繼祖,婚后以“恭執婦道”著稱,深得家人敬重。她不僅在家庭中表現出色,還曾于皇祐初年入朝覲見宋仁宗,因舉止得體受到禮遇,并面奏其夫姐姐攜3子守義近20年的事跡,為其侄爭取官職。慕容夫人去世后,于熙寧二年被安葬于府州折氏祖墳。
慕容夫人墓志拓片
有學者研究認為“慕容氏”家族有可能是古典文學形象“穆桂英”創作的原型。“佘太君”可能依據陜北府州“折家將”和麟州“楊家將”為原型創作而來。楊家將的故事在明代已成為流行的小說題材之一,《楊家府演義》等版本的故事在明代后期更是廣為流傳,并被不斷演繹和豐富,至今仍受觀眾熱捧。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以麟州為根基,同府州折家將一樣,都是北宋的軍功家族,共同承擔著抵御遼和西夏入侵的責任。兩大家族的地理位置相近,除了軍事合作外聯姻也很正常。古典文學中的“佘太君”是巾幗英雄的代表,陜北口音“佘”和“折”同音。千年傳唱中“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也是有可能的。折家將從京師娶回了李氏夫人,被封為了“福清郡太君”。
來源 | 高建國 《鮮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論文
不止李氏夫人,據據延安大學博士高建國研究,他對“折氏男性婚配”情況進行了統計,目前有文物佐證的30位折家媳婦中,有朝廷誥命的就有24位。也有學者指出“折太君”通常也是對折家女性長輩的尊稱。她們是軍功家庭中的“軍嫂”們,共同反映了民間對英雄家族的崇拜和對忠誠、勇敢品質的推崇。
折氏墓志背后故事
自古美人愛英雄,李氏夫人的婆婆梁氏、兒媳慕容氏,以及麟州楊氏等都愿嫁給府州折氏。除了李氏夫人的墓志石之外,屬于折家將家族的文物,在府谷縣文管所還保存有包括折惟正、折克柔、折克儉、折克禧、折克臣、折可存、慕容夫人、曹夫人等墓志銘。
還有若干殘志如“折御卿墓志銘”殘碑、“折惟信墓志銘”殘碑、折可大墓志銘”殘碑、“折可復夫婦墓志”和“折繼新、折繼全墓志”陶磚和2 篇墓志銘文“唐刺史折嗣倫碑”和“折可適墓志銘”也得到了妥善保存。此外,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內保存的“折繼閔神道碑”和“折克行神道碑”也來源府州折氏家族。
《折繼閔神道碑》(局部)來源《西安碑林全集 28卷 碑刻》
除了折惟忠,折氏整個家族歷經北宋300年,以忠勇報國、保家衛國著稱。該家族從唐末五代興起,世襲府州知州,成為北宋西北邊陲的重要屏障。
根據洛川民俗博物館原館長段雙印研究員新出版《宋金陜北史稽考》,府州折氏是鮮卑族的一支,八世紀時,折倔氏一支遷至云中,后遷至麟府地區,并逐漸與當地黨項族融合,形成黨項化。折倔氏在唐太宗貞觀時期被賜姓折氏,開始在府州崛起。折氏在唐末由折宗本、折嗣倫、折從阮3代經營,逐漸在府州確立勢力。
北宋建國后,因循五代任用酋豪御邊的策略,允許折氏世襲府州。折氏在北宋時期共傳6代、12位知州,成為北宋一朝唯一世襲知州的家族。府州地處宋、遼、西夏三國邊境,戰略位置重要,折氏統領的蕃部子弟兵在北宋對抗契丹、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麟府地區始終為宋朝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