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楓林街道社會學習點上海鐘表文化科普館近日聯合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啟動了手沖咖啡品鑒與制作培訓班,20位平均年齡約60歲的銀發學員齊聚一堂。這場為期兩個月的課程,為老年群體搭建了學習咖啡文化、掌握手沖咖啡技藝的平臺,開啟了融合文化傳承與生活美學的沉浸式學習之旅。
開班儀式上,校方負責人闡述了課程設計的深層考量:隨著老齡化社會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升級,學校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將手沖咖啡這一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技能納入終身教育體系。課程內容以系統性見長,從咖啡文明的千年演進史,到世界咖啡核心產區的風味密碼;從V60濾杯與法蘭絨的器具博弈,到研磨度、水溫、注水手法的科學配比,構建起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框架。專業咖啡師通過“講解—示范—實操”的三段式教學法,帶領學員穿越咖啡從種子到杯盞的完整生命周期。
教學現場,咖啡師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為學員們講解咖啡知識,并現場演示手沖咖啡的制作過程。學員們圍坐在講師身邊,認真聆聽、仔細觀察,不時提出問題,與講師積極互動。隨后,學員們動手實踐,從研磨咖啡豆、稱量咖啡粉、控制水溫到注水沖泡,一絲不茍。
在講師的耐心指導下,學員們逐漸掌握了手沖咖啡的技巧,一杯杯香氣四溢的手沖咖啡在他們手中誕生。曾任體操教練的王女士對照著沖煮參數表調整注水速率,退休語文教師張先生則從《詩經》“有椒其馨”的典故暢談風味感知的東方美學。學員群體涵蓋企業、傳媒、財經等多元領域,這種職業背景的差異性催生出更具張力的思維碰撞,使得課堂既是技藝研習所,更成為社會聯結交流的平臺。
“我一直很喜歡喝咖啡,過去總覺得手沖咖啡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發現這門藝術對耐心與專注力的要求,恰恰與我們的生命閱歷完美契合。”一位曾任職報業集團的學員在完成首次獨立沖煮后感慨道,“在這個培訓班,不僅能學到專業的咖啡知識,還能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讓退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記者:王永娟
編輯:寧平英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