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楊堅正式篡位,建立了隋朝。
雖然楊堅的篡位過程被歷史所美化,但是楊堅之所以能篡位成功,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關鍵時刻,關隴勛貴站在了楊堅的身后才有了宇文赟的被殺和北周被篡位成功。
而從隋朝建立后能迅速的穩定國內局勢來看,楊堅這個人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是
有一套手段的,尤其是楊堅很擅長用人,其重用蘇威和高熲,銳意改革,讓新建立的大隋有了新的氣象。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上記載的楊堅重用蘇威和高熲進行國內改革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我們上篇文章講到了宇文赟被殺,楊堅篡位成功。
這段歷史揭示了政治的殘酷性,很多時候政治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但如果細究北周覆滅的根源,還是因為北周內部矛盾激化,而宇文赟沒有這種能力解決這種矛盾,反而使得矛盾激化,最終才導致楊堅篡位時,北周宗室已經無法控制局面,而關隴勛貴站在了楊堅這一邊。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楊堅的能力其實已經在宇文赟之上了。
而楊堅篡位成功后,隋朝之所以能迅速穩定下來,也反映了楊堅本人的能力水平。
首先就是韋孝寬,王誼,李穆,于仲文這些實力派人物都站在了楊堅這一邊,幫助楊堅迅速平定了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的叛亂,要是沒有關隴勛貴站位楊堅,楊堅很難過尉遲迥這一關。
而當社會穩定下來之后,就開始要進行新社會的建設了,這時楊堅的能力再次得到了驗證。
首先是我們看到楊堅用人還是很有一套的。
我們看到楊堅在篡位之際,實際上是收買了劉昉,鄭譯,盧賁這些宇文赟信任和重用的人。但是當篡位成功之后,楊堅反而并沒有重用這些人,反而刻意的疏遠了這些人。所以這才引發了這些人的不滿,所以這些人才聯手準備廢掉楊堅后來重用的蘇威和高熲,但最終事情敗露。
當然從楊堅篡位的歷史記載來看,當時楊堅應該是承諾給這些人一些實際的權力,但實際上這些人不忠于宇文赟,楊堅當然也會懷疑他們會不忠于自己,所以才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慢慢將他們邊緣化,從而引發這些人的不滿,才有了后來他們的行動。
所以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為什么古人強調忠,忠的背后是信任,如果一個人不忠,那么就很難跟其他人建立信任關系。而不管是上下級還是客戶關系,信任才會讓你的事業走得更遠。一個人失去了信任,很難走得長遠。
當然楊堅也顧念舊情,并沒有對這些人趕盡殺絕,而是僅僅削職為民。當然這一個舉動也是給跟著自己的其他人看得,楊堅也懂得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穩定人心。
而楊堅在篡位之后,最為信任和重用的人是蘇威和高熲。
高熲在楊堅篡位之時就已經有非常亮眼的表現了。當時記載是楊堅聽說高熲很有才干,就派邗國公楊惠傳達丞相的意思,高颎領會旨意十分高興地說:“愿意接受驅使。即使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滅族之災。”
但如果我們再看一下高熲的出身,也就清楚楊堅為什么會青睞高熲。高熲是出身渤海高氏,也是名門望族出身。而且當年高歡也號稱自己是渤海高氏的。所以高熲的父親高賓才在北齊擔任高官。
只不過后來因為北齊內部的政治斗爭,高賓跑到了西魏,投奔了宇文泰。而當時獨孤信非常器重高賓,讓高賓做自己幕僚,并給他賜姓獨孤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高熲本身是獨孤氏的人,而楊堅能夠篡位成功,跟其夫人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密不可分,所以高熲能被楊堅青睞是有原因的。
當然高熲當年在北周的表現也很出色,之前就被宇文憲所看重,在平齊的時候就建立了功勛,就已經被拜開府了,所謂開府,就是高級官員可以建立府署并自選隨員或職員的意思。這在古代本身就是一種殊榮了。
而高熲聽說楊堅要征召他,也很高興,所以表達了愿意肝腦涂地,誓死追隨楊堅的意愿。
而楊堅果然也沒有看錯高熲,當時尉遲迥叛亂,楊堅對于前線的將領是否忠誠沒有把握,就要派監軍去掌控軍隊,但當時劉昉,鄭譯這些人都找各種借口不去,而這時高熲自己站出來愿意前往,這讓楊堅很高興,之后在平定尉遲迥的叛亂中,高熲功不可沒,最終因為這一戰高熲被晉升為柱國,封義寧縣公,升任丞相府司馬,徹底成為楊堅身邊最核心的人員。
而高熲這個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且知道進退,一方面他知道楊堅新建國急需用人,所以向楊堅推薦了蘇威。另外自己急流勇退,提出讓賢辭職。實際上高熲這一辭職本身就是為蘇威讓路避嫌。所以楊堅在同意高熲辭職沒多久,又重新啟用了高熲。
而提到高熲推薦的蘇威,這也是當年南北朝時響當當的人物。蘇威也是出身名門京兆蘇氏。提到蘇威就不得不提到其父親蘇綽。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提到了當年宇文泰重用蘇綽進行改革,才讓西魏在三國較量中脫穎而出,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大,才有了后來北周吞并了強大的北齊的結果。
而蘇威自然也就得到了眾多朝堂貴族的青睞。當年宇文護就一定要把自己女兒嫁給蘇威,從而蘇威另一個身份就是宇文護的女婿。在宇文護時代,蘇威就已經被封為懷道縣公了。
但蘇威非常低調,不愿意牽涉入朝堂政治紛爭。所以周武帝,周宣帝雖然也想重用他,都被他推辭。
后來高熲輔佐楊堅,就推薦蘇威給楊堅。楊堅和蘇威談了之后,對蘇威的印象非常好,就決定重用蘇威。
但之后蘇威聽說楊堅要篡位,就跑回了故鄉。楊堅也清楚蘇威自視清高,不愿意讓自己背負一個篡位的惡名,所以也就很大度的放蘇威回去。而當楊堅篡位成功,又召回了蘇威,拜蘇威為太常卿、太子少保,追贈他的父親為邳國公,食邑三千戶,讓蘇威承襲。不久又讓他兼任納言、吏部尚書。這表明楊堅這個人不管是看人,還是用人,還是有兩下子的,他知道蘇威不是一個打天下的人,但是其父親主導的西魏的改革頗有成效,所以他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是一個宰相的人選。而楊堅在奪得天下之后,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推動改革,治理天下。
而在高熲和蘇威的推動下,楊堅在奪取北周政權之后,開始銳意改革。
而從歷史來看,楊堅的改革的核心其實還是大力推動儒家的治國。
我們知道當年北齊,北周覆滅的根源就是胡漢的對立造成的矛盾,所以楊堅深知要想從深層次的改變這種矛盾,就要推動整個隋朝的漢化改革。雖然楊堅還要依靠關隴勛貴,但是他放手讓高熲和蘇威去改。
而高熲和蘇威的改革一方面推動以德治國,也就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從政治上來講楊堅廢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北周的六官制源于西周),恢復了漢魏制度。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后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最早高熲就是尚書左仆射兼門下省長官納言。
從經濟上來講,當時隋朝繼承了北周廣闊的土地,人口和土地都跟當年的西魏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蘇威就建議一方面繼續要均田,一方面要輕徭役賦稅,給百姓休養生息。文中就提到了當年蘇威的父親蘇綽在西魏推動改革的時候稅收就比較高,就提到了實際上跟當時西魏的生存環境有關,西魏的人口和土地太少了,所以要跟實力比自己大很多的東魏較量的話,要養軍隊就要有財政支持,只能加稅。而現在隋朝相當于有了當年西魏和東魏的土地和人口,所以國家實力是迅速上升的,完全可以輕徭役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而憑借龐大的人口和土地,國家的財政也能得到保證。這就是蘇綽當年重稅和蘇威現在輕稅的本質區別。
當然在土地改革方面,蘇威也曾經提出減少公卿的封地以供應民眾,但遭到大司徒王誼等勛貴的的反對從而擱淺。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動起來是比較難的。
而在法律方面,楊堅下令高颎、鄭譯以及上柱國楊素、率更令裴政等人重新加以修訂,制訂《開皇律》。《開皇律》是在北齊律的基礎上制定的,《開皇律》進一步廢除了一些酷刑,確立了輕重有序、規范而完備的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比如死刑就只保留斬和絞首,去掉了車裂,梟首這樣的酷刑。同時廢除宮刑,鞭刑,改為杖、笞。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為五等,每等以半年為差;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這種刑罰體系比之前的刑罰體系要整體偏輕,實際上體現了儒家的德與刑二者應相互協調補充的觀點,也就是寬猛相濟的思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隋朝的《開皇律》也成為后世唐代甚至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基礎和典范。
從楊堅重用高熲,蘇威等人的改革就可以看出,楊堅登基之后,致力于解決之前北周北齊胡漢矛盾,積極推動整體社會的漢化進程,推動儒家在治國理政中的中心地位。重用名門士族,推動儒家的仁政。也正是如此,才讓隋朝建立伊始,就迅速緩和了國內的矛盾,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從而讓隋逐步的強大起來,才有了后來北御突厥,南屯南陳的實力。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