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美食劇場——宮宴
“一朝步入盛宴,一宴夢回千年”是什么感受?日前,江蘇南京游客朱一墨帶著滿滿的好奇心走進了提早約好的位于杭州的漢文化美食劇場——宮宴。“晚上7點開餐,我跟小伙伴4點多就來妝造了,體驗帝王宴飲的儀式感是不可少的。”盛裝赴宴的朱一墨在成功打卡后,又發了一條頗有儀式感的朋友圈:“在這里,美食是流動的歷史,餐廳是沉浸的劇場,用餐是穿越的旅程……每一口都咀嚼著文化的厚度,每一步都踏響時空的回音。”
如今,餐飲空間正經歷從“功能性場所”到“體驗型社交場”的轉變,特別是,當文化演出串聯餐飲流程,當智能交互裝置、虛擬現實技術豐富餐飲體驗……傳統餐飲空間的邊界正在被重構。正如有專家所說,沉浸式“文旅+餐飲”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平行世界”。
“宋宴”中的蟹釀橙吸引游客拍照打卡。開封大河希爾頓逸林酒店供圖
場景革命 “夢”回千年
在中國飲食文化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莊重的宴聚文化,而“禮”始終貫穿其中。在北京、上海、杭州赴宮宴,可以體驗綿延千年的宮廷食禮文化;在成都赴蜀宴賦,可以感受蜀地詩詞歌賦的文化魅力;在洛陽赴武皇盛宴,可以探秘一代女皇的傳奇人生;在西安赴樂宴·盛唐,可以重溫大唐盛世的繁榮與氣度……
近年來,美食與藝術相交融的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IP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大都融合宮廷御宴、主題演繹、文化元素于一體,成為當地的文旅名片,吸引著游客爭相體驗。
美團旅行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沉浸式演出+餐飲”搜索量同比上漲近275%。上海、杭州、無錫、北京、合肥、蘇州等地游客更喜歡搜索此類體驗。“沉浸式體驗正激發文旅融合新活力,讓游客仿佛‘穿越’在歷史時空中,體驗深度旅游。”美團旅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為,做好古風妝造沉浸式赴宴,不僅是一次美食體驗,更是一次文化傳承。
談及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的場景打造如何才能夠深入人心,避免同質化?北京瀚唐風景設計公司創始人、宮宴設計顧問唐云認為,產品要充分彰顯“平等”的設計理念,明確服務對象始終是普通的中國老百姓。“每個人對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于空間背后的文化預設也是不同的,我們要做到的是找到契合的連接點。”唐云告訴記者,宮宴演出的最大特色,便是以周朝飲食禮制中的“燕享食禮”為歷史背景,通過舞蹈來伴宴,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如果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看到中國文化之美,宮宴的價值就達到了。”
“樂宴·盛唐項目的核心差異化優勢體現在當地文化基因與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餐飲負責人介紹,作為根植于西安本土的主題餐秀,該項目將唐文化凝練在建筑裝飾、餐飲器具、演藝互動等方面,并用科技讓歷史場景活化。“例如,當臺上的‘李白’與‘杜甫’提筆揮毫時,凌空寫下的詩句通過裸眼3D成像技術化作動態投影顯現在食客眼前,將詩詞的磅礴美感與沖擊力具象化呈現。”
在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靳中興看來,沉浸式“文旅+餐飲”的體驗是一種“文化儀式感再造”。“儀式不是擺盤與漢服的堆砌,而是通過歷史敘事、互動設計與本地文化勾連,讓體驗‘入心’。”靳中興以武皇盛宴為例說,其“妝造司”免費提供漢服與發飾,演員與游客即興對詩,皆是“讓儀式自然生長于場景中”。
“場景革命最‘狠’的是把‘飽腹’變成了‘飽魂’。”光合聲創始人、導演圖拉古告訴記者,“過去文旅餐飲賣的是‘位置’,看看是否上了必吃榜,現在賣的是‘位移’,就是從物理空間到精神世界。”
洛陽十三坊演員為顧客表演武則天的故事。
模式創新 為“值”買單
事實上,沉浸式“文旅+餐飲”這種業態并不新鮮,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浙江旅游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曉峰介紹,那時候,餐飲企業向沉浸式轉型的居多,如長沙的超級文和友。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文旅企業開始進入這個領域,如陜文投集團投資的長安十二時辰樂宴·盛唐項目。
如今,這類業態也存在分化趨勢,有的美食占比很重輔以場景打造和節目演藝,如唐山宴、超級文和友;有的則以演出為主輔以小吃,如開心麻花打造的沉浸式喜劇“偷心晚宴”;有的則兼顧兩者,如宮宴、蜀宴賦等,在不斷精進演藝產品時,嚴格把控出品的宮廷菜式,每一道都精致得宛如藝術品。
據了解,成功的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項目大都具有高溢價能力,同時復購率表現不俗。有相關分析報告顯示,沉浸式餐廳客單價通常比普通餐廳高30%—200%,但消費者為體驗付費的意愿卻更強。以杭州宮宴為例,正在售賣的春日宴午膳價格為VIP席第一排598元/位,第二排498元/位,宴會席398元/位,晚膳則每個梯度增加100元,微信小程序提前一個月開放選座預訂,每場可容納280人。
“宮宴預訂只需要登錄微信小程序即可選擇心儀的座位,蹲守的消費者往往會在發售的第一時間把第一排訂購一空。”令唐云感到欣慰的是,宮宴有著高傳播、高轉化、高復購三大特點,“每一個來宮宴穿上漢服的人都是中國文化的守護者。”
沉浸式漢文化主題餐秀蜀宴賦總經理周青亮認為,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本質上還是一個產品,要盈利就要讓產品是社會所需的,是客戶認為值得的。“標價幾百元一位,那就要提供價值幾百元的內容,包括餐食、節目、服務、文化影響。控制合理的利潤,才能保證企業有投資回報和持續發展產品的資金。”在他看來,“只要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用心去做精品藝術,項目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是沒有瓶頸的。因為傳統文化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餐飲負責人介紹,在營利模式方面,樂宴·盛唐在原有的餐飲項目運營基礎上疊加真人演繹互動、漢服換裝體驗、餐秀衍生文創等模塊,串聯起從換裝攝影、餐秀體驗到文創售賣一系列消費鏈條,大大提升了單一餐飲的文化附加值,在提高客單價的同時,還間接拉動二次消費。“面市至今,樂宴·盛唐共演出了800多場,接待了7萬多名海內外游客,項目及帶動的二消累計為街區創造了超千萬元的營收。”
“沉浸式‘文旅+餐飲’的盈利模式肯定是以沉浸式文旅為主,再疊加餐飲。其核心投入便是演員以及NPC等人力成本,因此演出上座率、場次多少直接影響營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建議,企業要挖掘本地文化形成競爭壁壘;要持續產品創新,保持持久競爭力;要在沉浸式體驗上繼續做文章,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
張曉峰也提醒,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要做好在地化場景構建,避免“空降式”文化移植,需還原真實生活場景。同時,還要構建“餐飲+演藝+零售+研學”生態閉環。如,唐山宴通過銷售文創餐具、景區聯票等衍生產品提高項目收益。此外,建議餐秀企業設計至少三種盈利模式的組合,如基礎消費+增值服務+IP授權等。
撬動消費 持續保“鮮”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于餐飲的需求超越了單純的飽腹功能,愈發追求獨特、多元的體驗,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正成為拉動文旅消費的新熱點。
有專家分析,這類消費產品能迅速走紅,核心在于精準擊中了當下消費者的痛點與需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社交平臺。消費者不僅可以在這里享受美食,更能通過換裝、互動等環節,獲得獨特的體驗,進而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提供素材。特別是,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餐秀作為文化的承載與傳播載體,為消費者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
如今,各地的沉浸式文旅餐秀企業也在抓住發展契機,精準定位,深挖本地文化,打造差異化特色。而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長盛不衰,持續的創新與新鮮感的營造至關重要。
新鮮感從哪來?記者梳理中發現,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首先是內容創新,結合地域文化,并根據季節時令進行更新迭代,如宮宴正在推出的春日宴,蜀宴賦上新的料峭春風宴等,演出編排采用不同朝代的樂舞搭配當季特色餐食,讓消費者獲得意外驚喜。此外,不少餐秀還會結合熱點,開發新的主題內容,如上海敘宴推出的哪吒真人版餐秀靈珠宴,融合舞蹈、器樂、情景表演與光影技術,賦予消費者電影同款妝造,使其化身劇情參與者。
其次是互動升級,讓消費者成為主角。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縣的“冬沐陽”系列主題活動全景沉浸式嘉絨文化主題餐秀,設置了“東女王梳妝”“東女王巡游”等多個互動環節。消費者不僅能欣賞嘉絨服飾展示、品嘗地道美食,還能參與尋找“智者”的游戲,完成挑戰獲得嘉絨勇士證書,極大提升了體驗的趣味性與獨特性。
張曉峰建議,這類項目要想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還可以做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做到與用戶共創UGC(用戶生成內容),例如,長沙的楚漢宴設立“食客編劇獎”,用戶投稿劇情被采納可獲終身免單權,每月產生200多個新劇本創意;另一方面綁定會員體系,設置成長型權益,不同級別的會員給與不同的福利,還可以通過社群裂變激勵的方式,讓老顧客推薦新顧客,通過圈層傳播降低獲客成本。
“沉浸式文化主題餐秀項目本質在于創造力和供應鏈的整合。”圖拉古提醒,切忌把文化當佐料撒,必須要深化體驗,加深對科技的應用,同時增加情緒價值和敘事屬性。他始終認為,“觀看只是了解,參與才是體驗”,唯有讓消費者不斷參與,才能令產品保持生命活力。(首席記者 王洋)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資訊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王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