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清人姚永樸寫的《惜抱軒詩集訓纂》,是研究姚鼐的重要著作,然其中有幾處疑問,今嘗試予以辨析,供方家參考。
原文|《惜抱軒詩集訓纂》疏正
作者 |朱洪(安慶師范大學)
圖片 |網絡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考察。他說:“來這里看一看,很有感觸。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將桐城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提升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清人姚永樸寫的《惜抱軒詩集訓纂》(黃山書社,2001年,下簡稱《訓纂》),是研究姚鼐的重要著作,然其中有幾處疑問,今嘗試予以辨析,供方家參考。
1754年姚鼐是否離開京城
1754年秋天,姚鼐自京城去王端木(楷)太守署開館。1770年,他去湖南做鄉試副考官,在途中作《安肅道中》,詩云“少年燕趙苦行役,十七年間一俄頃”,姚鼐自注“甲戌,往王端木楷太守署所經此,今十七年矣”(《惜抱軒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6頁,下簡稱《詩文集》)。
姚永樸說,“蓋自十九年甲戌至二十三年戊寅,先生因屢試禮部不第,凡四年余皆居京師”(《訓纂》,第18頁)。他沒有注意到,姚鼐這一年秋天離開了京城,曾去王端木(楷)太守署開館。
何時、何地作《初雪憶去年是時經潛山下》
此詩未具年。姚永樸認為,姚鼐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在京城參加會試,不第。此詩在京城作(《訓纂》,第296頁)。姚永樸的意思是姚鼐吟此詩是在1760年。
姚鼐1758年初冬經潛山,曾在三祖寺翻閱佛書,故此詩應作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初冬,回憶“去年是時經潛山下”表明,吟詩地點或在其桐城家中。
何年吟詩《柬張橿亭庶子》
一年深春,姚鼐在京城吟詩《柬張橿亭庶子》(《詩文集》,第430頁),此詩未具年。姚永樸認為,此詩作于1764年或1765年(《訓纂》,第71頁)。
姚鼐1763年初春守孝期滿,去京師參加禮部會試。姚鼐在《順天府南路同知張君墓志銘并序》中說,他于1763年(癸未)和1764年(甲申)與張安履、張曾敞三人住京城一個巷子,往來密切。故此詩作于1763年或1764年春。
改主事、分兵部時間
姚永樸說:“案《年譜》,乾隆二十九年冬,先生如京師,明年散館、改主事,分兵部。”(《訓纂》,第69頁)即認為姚鼐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主事,分兵部。
姚鼐在《沈母王太恭人七十壽序》中說:“乾隆三十一二年間,余在兵部……”(《詩文集》,第301頁)即姚鼐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7年(乾隆三十一年丁亥)在兵部。因此,姚鼐改主事、分兵部應在1766年夏天。
《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歲在揚州留別韻》寫作的時間
1766年夏天,侍潞川離開京師,主德州書院。姚鼐吟詩《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歲在揚州留別韻》(《訓纂》,第69頁),該詩未具年。
姚永樸認為,此詩寫于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即1764年至1766年這三年之中。
姚鼐在詩題中說,“用前歲在揚州留別韻”,前歲,即1764年,姚鼐在侍潞川家開館,故此詩寫于1766年。
改禮部儀制司主事的時間
姚永樸說:“案《年譜》,乾隆二十九年冬,先生如京師,明年散館、改主事,分兵部。又明年,調禮部補儀制司主事。”(《訓纂》,第69頁)即認為姚鼐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到京,1765年(乾隆三十年)改兵部主事,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調禮部儀制司主事。
姚鼐在《沈母王太恭人七十壽序》中說:“乾隆三十一二年間,余在兵部……”(《詩文集》,第301頁)即姚鼐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乾隆三十一年)在兵部。他離開兵部,改禮部儀制司主事,在1767年(乾隆三十一年),而不是1766年。
洪恩寺在哪里
1768年秋,姚鼐同秦澹初(雄飛)道長、朱克齋(岐)、王蘭圃(士棻)兩比部(刑部司官),一起游洪恩寺,吟詩《同秦澹初雄飛道長朱克齋岐王蘭圃士棻兩比部游洪恩寺時秦王將往主山西試仆與克齋赴山東》(《訓纂》,第316頁)。姚永樸說:“洪恩寺未知所在。”
洪恩寺,又叫全林寺,位于東德州慶云縣縣城東九公里,今家村東北角。相傳為唐代所建,當時叫天齊廟。姚鼐到山東任鄉試主考官,自京城出發,自河北去山東,慶云縣是其必經之路。
《祫祭前一日齋宿官舍懷左一青時聞其罷官始還》的寫作時間
某年正月三十日,姚鼐吟詩《祫祭前一日齋宿官舍懷左一青時聞其罷官始還》(《訓纂》,第343頁)。姚永樸說:“此詩當作于三十七年。”(同上)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
姚鼐在《左眾郛權厝銘并序》中說,左一青為羅田知縣,六年罷去,后二年,姚鼐以病辭官歸里(《詩文集》,第183頁)。1775年,是姚鼐病歸之年。逆推二年,為1773年(左一青罷官之年),故此詩作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地點在京城。
何年、何地吟詩《田居》
姚鼐辭官后,吟詩《田居》,詩云:“自我游人間,嘗恐失性情。負擔偶歸休,揵戶良多幸。外物解羈牽,中田托觴詠。既免五漿驚,又謝四簋敬。乞醯常友直,飲酒安用圣。寡偶亦可歡,多稼況為慶。白云與戶齊,青山入檐映。南榮就冬喧,北斗懸夜柄。逝者諒弗居,優哉復何競。將老澹忘年,達生庶無病。”(《訓纂》,第173頁)姚永樸認為,此詩是姚鼐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秋至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秋在梅花書院時作(同上,第171頁)。
筆者認為,該詩的內容未涉梅花書院,其詩題明確“田居”,應是他歸桐城后,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乙未)閑居在桐城家中所作。“南榮就冬喧”,時在冬天。
為馬器之畫的《長夏校經圖》題詩的年份
某年秋天,姚鼐為外甥馬器之(魯成)畫的《長夏校經圖》題詩,其中說:“甥有吾家性,禮部方升書。才當為世用,勉自正所趨……”(《訓纂》,第271頁)
此詩未具時間。姚永樸說,“當作于四年秋”(《訓纂》,第272頁),即作于嘉慶四年(1799年)秋。
馬器之1801年春登進士,1802年去世,“禮部方升書”,指剛中進士。故此詩作于1801年。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7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