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楊晨大神
“現在的比賽,怎么越來越沒那味兒了?”是啊,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林李的那場三局鏖戰,至今想起仍讓人熱血沸騰。可如今的比賽總感覺少了點什么?
點擊播放
曾幾何時,羽毛球賽場上的“暴力美學”是吸引觀眾的核心魅力。凌厲的扣殺、魚躍救球、極限變速,林李的倫敦奧運對決之所以封神,正是因為兩人將力量、速度與智慧推向了極致,每一拍都像刀光劍影,讓人屏息凝神。
21年的全英公開賽的“龍雞大戰”能成為近年少有的經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場的收音——球拍撕裂空氣的呼嘯、鞋底摩擦地膠的銳響、甚至運動員沉重的喘息(以及低視角轉播),這些細節構成了羽毛球的“沉浸感”。
而現在,“暴力美學”式微,“拉吊為王”成了主流。 國際羽聯的規則調整“功不可沒”。21分制推行后,每一分都至關重要,容錯率極低。年輕選手更傾向于穩扎穩打,用拉吊消耗對手體能,等待失誤 這種策略雖高效,卻犧牲了觀賞性。
不可否認,羽毛球運動正在擁抱商業化。但矛盾的是,商業需要“爆點”,而拉吊打法卻難以制造瞬間高潮。全英賽的“龍雞大戰”能成為近年少有的經典,離不開現場收音、鏡頭語言的烘托,將30分的鏖戰渲染成史詩。可這樣的場景終究是鳳毛麟角。
當然,我并非否定拉吊的技術價值。拉吊是羽毛球的戰術。但若所有人都沉迷于“溫水煮青蛙”,這項運動將失去最動人的靈魂。羽毛球作為競技體育,它需要熱血,需要爭議,需要那些讓人多年后仍津津樂道的“名場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