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空間、社會、政治”三重維度理解社區在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原文 :《城市治理現代化中的社區維度》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薛澤林
圖片 |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在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城市作為各種資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容器”,資金流、技術流、政策流的交匯和融合,使得城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龍頭;與此同時,城市作為人民賴以生活家園的空間載體,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各種“流量”交匯在城市社區,使得社區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單元??梢哉f,社區作為國家與社會互動的重要界面,是新時代城市工作的基本錨點和最重要落腳點。我們可以從“空間、社會、政治”三重維度理解社區在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空間維度:實現更好地管理和服務
社區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場所,也是學界和實務界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改革開放,尤其是城市改革以來,單位制的解體使得社區的地位在我國凸顯出來。城鄉社區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城鄉基層和諧穩定。尤其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各項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與所在社區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人民群眾不僅關注社區的發展,參與社區的活動,而且對社區的服務和管理、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方面提出多層次、多樣化的要求。推動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廣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在空間維度上為實現更好的管理和服務劃定了基本單元。
社會維度:打造人民生活共同體
社區內在地包含著共同體的意涵。新時代我國的城市治理之所以強調社區,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職能,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大部分都要由城市社區來承接,建立一個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網絡也需要城市社區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城市強調增長邏輯的過程中,基層社會資本的流失和社會關系的斷裂使得多數社會成員處在一種“孤獨的自由”狀態,也需要社區作為一個共同體單元發揮促進交流交往的功能。
從人民生活共同體的維度理解社區治理,社區共同體建設是城市社會治理的工具,同時也是城市社會治理的目標。一方面是以共同體建設推動社區治理。通過增強社區居民共同體意識,增進社區內部凝聚力,建設社區共同體,進而建設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另一方面是以社區治理推動更大范圍的共同體建設。以社區為載體,通過在社區治理中引入社會資源,促成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并通過政府和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促進城市和社區良性互動,以及通過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基層政府的治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城市社會高效治理,這也是社區治理的價值追求。
政治維度: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被提升到了關系社會穩定大局的戰略高度。
社區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末端”,社區治理的制度機制肩負著化解內部沖突與支撐執政體系的雙重使命。一方面,社區作為居民生活互動的重要單元,不可避免地成為利益沖突、權利沖突以及群體沖突的微型政治空間,如果這些小規模的矛盾沖突得不到及時消解,就會損傷社區的內生韌性。因此,聚焦于當下社區治理的關鍵堵點和難點,理順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三駕馬車的關系,加強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對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議事協調機制,在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的同時保障居民的財產權,這是社區治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另一方面,社區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國家出臺的大多數政策舉措必然要落實到最為基層的社區層面。尤其是隨著近幾年中央深入推進資源、服務向基層社區下沉以及大力夯實黨的執政根基,越來越多的組織力量與政治行動在社區匯聚與合攏,社區開始折射出更強的國家治理意義。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7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