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發布了一個讓全球汽車業矚目的數字:2024年,中國對歐盟汽車出口額達127億歐元(約1029億元人民幣),五年增長近16倍。
這也意味著,曾經被德日美車企壟斷的歐洲市場,正被中國車企撕開一道裂縫。
一、數據背后的“逆襲曲線”
歐盟最新貿易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超越日本、韓國,首次成為歐盟最大汽車進口來源國。更值得關注的是增長曲線:
- 規模躍遷:2019年中國對歐汽車出口額僅7.5億歐元,2024年飆升至127億歐元,增幅1591%;
- 結構升級:電動車占比從19%提升至78%,平均單價從1.8萬歐元升至3.6萬歐元;
- 市場滲透:在挪威、荷蘭等新能源汽車先行市場,中國品牌市占率已突破15%。
這條陡峭的增長曲線,打破了“中國車只能靠低價搶市場”的刻板印象。如今在歐洲,售價4.5萬歐元的蔚來ET7、5.9萬歐元的比亞迪海豹,正與寶馬i5、奔馳EQE同臺競爭。
二、歐洲市場的“鐵幕”與裂縫
歐洲汽車市場素以壁壘高著稱:
- 德系三強(奧迪、奔馳、寶馬)把持中高端市場,本土化生產占比超70%;
- 日系車企(豐田、本田)憑借混動技術深耕家庭用戶;
- 特斯拉以超級工廠+直銷模式顛覆傳統渠道。
中國車企能在此撕開缺口,關鍵在于抓住了歐洲市場的“認知轉折點”——消費者從“為品牌買單”轉向“為科技買單”。J.D. Power調研顯示,2024年歐洲購車者最關注的三大因素依次為:智能駕駛(34%)、充電效率(28%)、車機系統(22%),品牌影響力首次跌出前三。
三、中國車的“科技三板斧”
1. 電動化:把續航焦慮變成賣點
- 比亞迪刀片電池實現700km真實續航,比同級大眾ID.4多出150km;
- 蔚來換電站5分鐘補能,覆蓋歐洲20國主要高速路網;
- 小鵬800V高壓平臺,充電10分鐘增加300km續航。
2. 智能化:重新定義“人車關系”
- 華為ADS 3.0智駕系統在歐洲復雜路況下,接管頻率比特斯拉FSD低40%;
- 比亞迪DiLink系統支持英語、德語等12種語言,本地應用適配率超90%;
- 蔚來NOMI語音助手可識別帶口音的歐洲多國語言。
3. 場景化:精準狙擊需求痛點
- 針對北歐極寒環境,比亞迪推出-30℃電池預熱技術;
- 為適應南歐窄街小巷,小鵬G9搭載最小轉彎半徑4.8米的“歐洲模式”;
- 考慮到歐洲家庭出行需求,蔚來ET5 Touring版標配車頂自行車架。
結語
中國汽車在歐洲的千億突破,本質是一場“技術換市場”的精準突圍。從拼價格到拼科技,從產品輸出到生態出海,這場遠征才剛剛開始。
正如大眾集團高管所言:“中國對手教會我們,汽車業的未來不屬于那些躺在歷史榮譽簿上的品牌。”當智能電動車抹平了百年品牌的積淀優勢,這場變革帶給歐洲市場的,或許只是風暴的前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