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5日,一場名為“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揭開了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全球首個基于遠距離逆行軌道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正式宣告建成。這項由中國科學院主導的工程,不僅實現了三項“國際首次”技術突破,更將人類探索深空的邊界推向了更遠處。
早在2017年,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科研團隊便鎖定了DRO軌道的戰略價值。這條距離地球31-45萬公里、月球7-10萬公里的特殊軌道,因其“低能耗進入、穩定停泊、全域可達”的特性,被科學家稱為“地月空間的天然良港”。
經過五年基礎研究,2022年專項啟動,目標直指構建地月空間大尺度三星星座——DRO-L、DRO-A、DRO-B衛星相繼升空,卻在2024年3月遭遇發射異常:雙星組合體僅進入遠地點13.4萬公里的軌道,不足預定高度一半。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救援”隨即展開。科研團隊通過多次軌道機動補救,硬是將兩顆“帆板受損”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耗時123天、航程850萬公里,創造了深空故障恢復的奇跡。
此次任務的核心突破在于三個維度:通過創新設計,衛星僅消耗傳統方式五分之一的燃料便完成地月轉移,為大規模開發地月空間降低成本。在117萬公里距離上驗證K頻段星間微波通信,突破大尺度星座組網的技術瓶頸。利用三星互測數據,3小時即可達到傳統地基系統2天的定軌精度,大幅提升航天器運行效率。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文彬形容這一體系“相當于把地面測控站搬上太空”,為未來深空探測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范式。
社交平臺上,中國網友將DRO衛星稱為“星堅強”,感嘆“連太空故障都能逆襲,這就是中國航天的韌性”。有人調侃:“三體世界的‘黑暗森林’里,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港。”但也有稱:“耗費巨資建‘太空燈塔’,何時能變現?”對此,科普博主算了一筆賬:DRO軌道衛星可穩定運行百年,若用于月球資源開發導航,長遠收益或遠超投入。
三星星座的建成標志著中國正從“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DRO軌道作為連接地球、月球與深空的樞紐,未來可能成為太空基地的選址熱點。誰能控制DRO,誰就掌握了月球資源運輸的‘收費站’。而中國已通過先發優勢,在此領域占據主動權。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基礎科學。中國科學院計劃在DRO部署誤差70億年僅1秒的原子光鐘,用于驗證廣義相對論。這種“以工程反哺科學”的模式,或將重塑人類對時空本質的認知。
中國地月三星星座的意義,遠超技術突破本身。它既是太空基建的“腳手架”,也是深空探索的“宣言書”——當其他國家還在近地軌道爭奪時,中國已將目光投向200萬公里外的地月空間。而這不是終點,而是星際大航海的第一聲汽笛。未來,隨著更多衛星入駐DRO,月球基地建設、跨行星航行乃至太空經濟,或將加速從科幻走入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