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乘風2025)已播出四期,不過這是一檔提前錄制節目,目前三公舞臺已經錄制結束,已有多位姐姐離開了舞臺,而豆瓣上也更新了《浪姐6》的評分,僅僅只有5.3分,只比第二季高0.1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檔節目自從2020年開播以來,便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喜愛,也有不少藝人通過這檔節目二次翻紅,不過除過第一季節目再豆瓣上拿到了6.8分以外,其余五季節目評分都沒有超過6分。
而今年的節目更是只有5.3分,至少比第二季高0.1分,而且今年節目才播了四期,后面節目播出后,估計評分還會下滑。
除此之外,更是有21.7%的網友打了一星,這些網友更有不少表示一星是該平臺的最低分,并非自己給出的最低分。
而造成這種情況,無非這兩個原因,導致今年節目口碑一直下滑。
其一,節目劇本越來越明顯。今年節目播出后有不少網友表示 “只有第一季是浪姐”,如今的舞臺早已淪為 “劇本殺” 現場。
從初舞臺起,節目組的 “上帝之手” 便無處不在:葉童的《渡情》被包裝成 “61 歲影后突破極限” 的悲情戲碼,彩排失誤鏡頭全被剪去。
陳德容劃水表演卻因 “瓊女郎” 標簽獲得 3 倍特寫,“人設先行” 的剪輯邏輯暴露無遺。
淘汰機制更坐實劇本疑云:王蓉所在組因隊長陳德容排練消極墊底,她個人獲專業評審 9.8 分高分卻遭淘汰,而話題選手即便失誤仍能晉級。
王蓉被淘汰徹底點燃眾怒。這位《我不是黃蓉》的原唱在舞臺上展現教科書級唱跳,正片鏡頭卻僅有 3 分鐘,占比不足 1%。
# 王蓉淘汰 #話題 2 小時閱讀量破 2.4 億,127 萬條留言中 83% 聲討黑幕。央視文藝罕見連發 6 條視頻力挺,直指 “流量至上” 亂象,被視為官方對節目劇本化的批判。
數據顯示,豆瓣 5.3 分的《浪姐 6》中,21.7% 網友打一星,“劇本殺”“皇族保送” 成高頻詞。
當陳德容的 “劃水” 片段被剪成 8 分鐘 “真性情” 劇情,當實力派如王蓉被祭天,觀眾終于發現:節目早已背離 “女性成長” 初心,淪為資本操控的流量游戲。
正如熱評所言:“第一季姐姐在破浪,如今在演劇本,連淘汰都要配合 KPI,誰還信‘三十而驪’的勇氣?” 劇本化操作正透支信任,5.3 分或許只是口碑崩塌的開始。
當 "努力無用,資本至上" 成為共識,觀眾終于發現:所謂的 "女性成長" 不過是包裝精美的資本游戲,真正值得尊敬的姐姐們,正在被流量邏輯絞殺。
其二,賽制同質化與審美疲勞,讓 "姐姐" 淪為標簽化符號。從 2020 年的 "三十而驪" 到 2025 年的 "乘風而上",《浪姐》賽制始終在 "唱跳考核 + 分組對抗 + 情懷營銷" 的閉環里打轉。
當第五季的 "戲曲跨界"、第六季的 "賽博朋克" 都淪為舞美堆砌,觀眾終于意識到:所謂創新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 初舞臺必唱成名曲制造回憶殺,三公必搞 "隊長淘汰壓力局",五公必請師姐幫唱消費情懷,最終成團夜必用 "逆戰舞臺" 收割眼淚。
這種工業化流水線般的賽制,讓 38 位姐姐淪為 "人設工具":有人必須扮演 "努力型菜鳥",有人被迫成為 "爭議性話題擔當",真正的藝術表達被壓縮到不足 20% 的舞臺時間。
更致命的是審美降級:當《浪姐 1》的《蘭花草》《大碗寬面》用音樂敘事打動觀眾,如今的舞臺卻沉迷于 "高難度吊威亞""XR 技術堆砌 ""網紅神曲改編"。
黃奕的威亞事故被剪成 "勵志片段",葉童的戲曲改編被批 "老黃瓜刷綠漆",這種對 "女性力量" 的粗暴解讀,讓節目從 "姐姐的成長史" 退化為 "資本的提線木偶戲"。
如今的《浪姐》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綜藝行業的集體困境:當所有創新都停留在舞美升級,當所有敘事都服務于資本博弈,當所有表達都要計算熱搜價值,再華麗的舞臺也終將淪為空中樓閣。
或許正如豆瓣熱評所言:"我們給的不是一星,是給那個曾經相信 ' 姐姐可以乘風破浪 ' 的自己。" 當節目評分跌破 5 分,留給節目組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