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6日電 前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在《每日電訊報》上刊文,稱“美國政府不明白為什么消費者不再青睞美國產品”。
文章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末,賓州的政治格局呈現老牌共和黨和“藍狗”民主黨(財政立場審慎的中間偏左派系)并存的局面。當時并沒有那么的極端,還沒什么新保守派,也沒什么“茶黨”政治,美國的一些城市也沒有被左派“進步”人士所掌握。當時的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尚能合作。
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在硅谷的新興科技行業上開疆拓土。成立于20世紀70年代的蘋果公司和微軟,當時也不過只有十歲。也正是在此時,特朗普認定:“世界”正在“剝削”美國。讓人不解的是:這位擁有賭場的地產開發商并沒有從事出口業務,到底是怎樣得出這樣的結論?但當特朗普發現“怨恨政治”存在即有意義,他便如此認定這一結論了。
《每日電訊報》報道截圖
華萊士指出,西方民粹主義政治家擅長“怨恨政治”,他們都是口號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當被問及具體政策主張時,這些政客往往原形畢露,常用“摧毀現有體制”搪塞,更熱衷于尋找替罪羊。
在分析特朗普關稅政策時,華萊士指出其荒謬性:里面的瘋狂想法暴露無遺。有的國家“人口”只有企鵝,卻背上關稅,而存在貿易逆差的英國等國卻未受影響。越南生產的耐克產品,最終獲益者卻是美國股東。
不過,美國政府宣稱關稅政策是為了奪回從俄亥俄州、明尼蘇達州和底特律州流失的工作崗位。他們錯誤地認為是其他國家一起合謀“偷走了”美國的工作崗位,用其原話說就是“敲詐”。
文章進一步揭示:美國消費者購買外國商品絕非受騙,而是基于產品質量的理性選擇。歐洲人不再買美國產汽車,原因是美國產的車不夠好,并不是因為關稅。一個例證就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雷克薩斯剛進入美國時,美國人都不敢相信,一個高收入的國家是如何生產出全方位都碾壓奧茲莫比爾和克萊斯勒的汽車。
文章指出,雷克薩斯風靡全球得益于其生產商豐田技術過硬、生產力強和設計出色。反觀美英汽車產業衰落的原因則是汽車工會掐架、生產力低下,設計落后。這也解釋了為什么20世紀80年代英國會引進日產和豐田的管理模式,也闡釋了賓利等以質量為本的汽車公司存活下來的原因。
華萊士說:“我家世代從事制造工作,覆蓋工業、制鞋、威士忌、航空航天領域。這個行業里,技術遠比關稅重要。技術才是制造業得以存活的氧氣。”
他進一步指出,能為美國贏得工作崗位的是技術,而非關稅壁壘。當前美國制造業困境的根源,在于對繼續教育和技術投資的忽視,以及創業環境的缺失。要實現經濟復蘇與就業穩定,須彌補這些短板。
文章最后他警示稱,關稅戰會傷害所有人。若美國對制造業外遷耿耿于懷,歐洲人同樣有理由對美國數字平臺的數據壟斷表達不滿。美國數據平臺利用用戶的數據牟利,卻只向其用戶所在國繳納象征性的稅款。
(編輯:侯俊杰 編輯:馬芮 韓鶴)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