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清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清朝統治者為了實現對中原地區民眾的思想管控,以強制的手段來改變中原地區的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慣,迫使民眾屈服,以此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比如說剃發留辮,這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手段。清朝貴族強迫漢人剃掉頭發,留出一條丑陋的辮子。
清朝的發型究竟是什么樣的,如今的我們只能從清朝的影視劇當中窺見一二。在這類型的影視作品里,男性角色留著的發型通常都是“陰陽頭”,總體看起來相對和諧,不會過分丑陋。
但實際上,古裝劇當中所構建的場景都是假的。真實的清朝男人的發型,遠比“陰陽頭”丑陋許多。
在真實歷史上,清朝人的發型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發型又經歷過怎樣的演變過程?
- 強制剃發,手段狠毒
在清朝正式建立之前,中原王朝當中唯一的異類是元朝。元朝的統治者是北方蒙古族,是與漢族對立的少數民族。
不過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蒙古族的大部分貴族逐漸實現了漢化,所以中原漢族文化還是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一直到明朝,正統文化都從未有過斷絕。明朝末年,北方的女真族來犯,形勢又變得危急起來。
在中原地區,真正結束明朝統治的人是李自成。可這位短命的皇帝,自作孽不可活,活生生葬送了自己登頂天下的道路。
他在京城為非作歹,得罪了一票官員和百姓,又窮兵黷武,與吳三桂在山海關開戰,漢人之間自相殘殺。
吳三桂意識到,要想戰勝李自成,他必須尋求外援。所以,他便找到了多爾袞的門前,主動為清軍掃清障礙,開啟了一條入關之路。
對于多爾袞來說,能夠進入山海關,這便意味著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勛。要知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兩人盡管南征北戰,也從未突破過山海關這道防線。
而他,卻實現了不世之功勛。
進入山海關以后,清朝大軍再無攔截,長驅直入。引狼入室的吳三桂也只能對多爾袞俯首稱臣,乖乖把京城的統治權雙手送上。
正是由于山海關之行,清朝大軍才能如此便捷地踐踏中原的土地。而滿族也正式取代漢族,成為了天下的主人。
可是滿漢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雙方在生活習性和社會習俗上也有著諸多的差距。不少漢族民眾保留著個人的生活習慣,不愿意跟隨滿族統治者而改變。
可是對于清朝的統治階級來說,如果不能徹底扭轉大家的固有思維,不能改變大家對社會習俗的認同感,那清朝的統治將會面臨巨大的威脅。
為了政權的穩固,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他們必須以強制甚至鐵血的手段,改變漢族人的社會習俗。
清朝統治階層打算從頭開始,發型,便成為了他們最在意的東西。
統治階級下令,要求全體民眾剃發留辮,模仿滿族人的發型,改變自身的外在形象。
這條命令對于漢族人來說簡直難以接受,因為它完全挑戰了我們的傳統觀念和思維體系。
對于中國人來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是我們最為固有的理念。我們無權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因為生命和身體是父母對于我們的恩賜。
只有他們,只有我們的創造者,才能對我們的身體做出改變。
這一點,從我國的傳統神話人物哪吒的形象中就能看出。
哪吒犯下天條以后,選擇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作者是在借哪吒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在告訴大家,身體的每一部分的歸屬權其實都源于父母。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一觀念純屬無稽之談。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獨立存在于父母之外的一個完全且完整的人格。
不過,古代人是無法接受這一新潮觀念的。因此,他們也無法接受剃發留辮的命令。
有人公然做出反抗,并因此而遭到了清政府強烈的報復。
明朝末年的一位舉人,在社會中頗具才華,也頗具聲望。清政府一直想要招攬他,可他卻始終堅守自己的陣營,以反清復明為己任,不肯向敵人妥協。
在剃發留辮這條命令上,他也做出了強烈的反抗。哪怕有人強制要求他做出改變,他也始終堅持個人的想法,絕不屈服于清軍的屠刀之下。
清政府的統治者在得知此事以后,直接拿這位舉人開刀,不僅公開處決,而且還殺了他滿門。監斬官還命令平民百姓都來圍觀開頭現場,殺一儆百,樹立典型。
人命在前,人們不得不相信,原來清政府真的會用強勢而鐵血的手腕來整頓社會秩序。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條,普通老百姓也犯不著拿命跟清政府對抗。所以久而久之,剃發留辮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不過,殺一儆百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的老百姓因為恐懼而順從了清政府的意志,強行改變自己的外形。
但也有人因此而被激起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加入到反清復明的隊伍當中,通過各種極端手段與清政府的統治相對抗。
在清朝王朝剛剛建立之初,皇帝所面臨的來自民間的反抗勢力并不小。各類民間組織紛紛發力,就算英明神武如康熙皇帝,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治者能夠明顯意識到,他們強行改變社會風俗的手段是有效的。至少隨著滿族文化的進一步滲透,大多數漢族人都只能選擇移風易俗,順應統治階級的需求。
- 早期發型,實在丑陋
從流傳下來的清朝各位統治者的畫像來看,皇帝的發型與我們在古裝劇當中看到的發型似乎有所不同。
在古裝劇中,清朝男性角色的發型通常被人們稱為“陰陽頭”。他們會剃掉一半的頭發,也就是前半部分的頭發。頭頂到后腦勺部分的頭發則會被保留下來,編成一根辮子。
總的來說,這樣的發型倒也不至于太過丑陋。尤其是對于五官較為立體的人來說,他們的外貌條件并不會因丑陋的發型而大打折扣。
就像我們在古裝劇當中看到的那樣,身姿挺拔且五官端正的帥哥在扮演清朝人時,常常會表現出更為端莊的儀態。真正的帥哥,也能夠經得起發型的考驗。
可實際上,古裝劇當中的清朝發型,并不是真正歷史上的清朝發型。真實的歷史情況,遠比我們所想象的更加丑陋。
清朝建立之初,只有上層貴族階級才能夠保存較多的頭發。從各位皇帝的畫像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鬢角都是有頭發存在的。所以從正面看過去,并不會顯得太過于猥瑣。
但是他們對待底層百姓可不會如此仁慈,清軍就像是清朝統治階級手中的一把武器,他們會強制地把底層民眾帶到專門的剃頭場所,負責剃頭的師傅也不會手下留情。
所以短短兩分鐘以后,一個留著頭發的正常的漢族男性,就會變成后腦勺上只有一小撮頭發的光頭。
清朝人把這個發型稱為金錢鼠尾辮,從外觀上來看,辮子的形狀與金錢鼠的尾巴相當類似。可想而知,這是一種十分丑陋的發型。
所以底層百姓抵觸剃發留辮這件事,不僅僅是在抵觸強行入侵中原的滿族文化,也是在抵觸畸形且扭曲的審美觀念。
大家心中對于美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誰也不愿意自己視之為珍寶的頭發被如此糟糕地對待。誰也不愿意以如此隨意的方式來對待自己視之如珍寶的頭發。
清朝統治中原大地長達兩百多年,在早期階段和中期階段,清朝大部分民眾的發型都是金錢鼠尾辮。
在清朝中期,西方國家有傳教士來到中國,還有許多前來訪問中國的畫家。他們見到清朝人頭上獨特的發型,都為此而感到十分驚奇,并把這些令人震驚的畫面都記錄在了他們筆下的畫紙之上。
所以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從外國傳教士的繪畫作品當中看到,清朝人真實的發型是如此丑陋。
滿清宮廷劇,實則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加工和美化。宮廷劇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場景,往往會為了取悅觀眾的眼球而有所改變。
真實的人物發型,實際上會比影視劇當中的發型丑陋上許多倍。
一直到嘉慶皇帝統治時期,清朝政府對于漢人剃發留辮這一規則的掌控才逐漸放松。
由于大清王朝的統治根基逐漸穩固,統治者才不會在民眾發行這類小事上斤斤計較。
所以,清朝男性頭頂上的頭發逐漸多了起來,他們甩在身后的辮子也逐漸粗了起來。整體的社會審美氛圍,到此時才算是有所改善。
- 清朝末期,限制放松
嚴格意義上來計算,“陰陽頭”從出現之日起到消失之日,總共只維持了幾十年。在清朝統治末期,“陰陽頭”才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當時,滿漢兩個民族的民族融合已經漸趨規模,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而且在大一統王朝的穩定秩序之中,民族的隔閡也在逐漸減輕。
最讓清朝統治者放心的是,反清復明的民間反抗力量已經逐漸減少。最開始在社會上活躍的那一批人,是真切受到了明朝傳統文化影響的人。
可他們的子孫后代從出生之日起便生活在清朝的統治氛圍之內,自然也不會生出反抗清朝的決心。
種種不穩定因素的銳減,讓清朝統治階級的安全感極大地增強。也正因如此,皇帝才會格外放松對于民間社會風尚的管控。
在中原地區生活得越久,滿族人越是容易形成一定的審美體系。
他們當然也明白,過去的金錢鼠尾辮實在是挑戰了人們的審美底線。所以隨著社會環境的安定,他們也愿意嘗試做出更為美觀的改變。
因此到了清朝末期,不管是漢人還是滿人,大家頭上的發型也就變成了“陰陽頭”。
結語:
發型的改變,實際上反映的是社會現實背景和社會文化的改變。清朝統治之初,政權尚不穩定,統治者必須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管控民眾的思想。
而清朝末期,社會發展漸趨平衡,這種嚴格的管控自然也會放松。
至于古裝劇當中的情節和畫面,大家完全可以當成消遣來觀賞。若是要評判真實的歷史,切莫對此引經據典。
參考資料:
《清史》
《大清王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