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走進舒城縣棠樹鄉同柱家庭農場,經過修整的稻田里已經引入水源,稻農們端著一框框龍蝦幼苗,沿著稻田均勻地投放,播撒著增收致富的希望。
不遠處的稻蝦田里,農技人員正在詳細講解小龍蝦的養殖效益、營養需求、養殖模式、日常管理、病蟲害預防等知識。水稻種植大戶們對“稻蝦共作”模式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表示會加強交流溝通,提升種養效率。
據介紹,稻蝦種養是一種將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這種混合種養的模式,小龍蝦的排泄物可作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為水稻提供有機肥料的同時,提升了稻米的品質;小龍蝦又以田間的危害性幼蟲為食,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農藥的投入施用,進而起到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的作用。同時,稻稈為蝦苗提供棲息場所,發揮保溫作用。
“我們這里最大的優勢是環境美、水質好,種植的200畝水稻都在畈區,這種環境養出來的小龍蝦不僅個頭大,口感也更佳。”農場負責人陳同柱說,“近年來捕撈的小龍蝦因為質量好,根本不愁銷售,收購商早就在地頭候著啦。”
“稻蝦共作的種植模式,不僅為我們本村村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吸納了周邊村民前來務工就業。”西塘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云介紹說,“隨著產量的提高,這種模式不僅讓村民收獲豐收的喜悅,村民對稻蝦種植的積極性也大幅度提高。”
“稻蝦共作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龍蝦生長的時空差異,在一片水田中進行綠色循環作業,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這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共贏’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也實現了生態種養的良性循環。”棠樹鄉農業農村主任張德清講道。
據了解,棠樹鄉計劃實施稻蝦種植4000畝,截至目前,全鄉已完成3000畝龍蝦幼苗的投放,為后續水稻的種植提供豐富的養料。
“稻蝦共養模式為棠樹鄉的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子。下一步,我鄉將繼續采用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生產綠色安全的稻米,滿足老百姓餐桌上的需求。同時,創新利益聯結模式,打造全產業鏈,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棠樹鄉副鄉長朱德勝講道。(王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