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我們便反復強調,過去汽車產業的合資模式,是獨屬于中國模式的智慧。但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從弱到強、從青澀到成熟,中國汽車工業也完成了從過去的追隨者到如今開拓者(參數丨圖片)的角色轉變。
汽車新時代,手握全球最完善的“新汽車”產業鏈和尖端新能源、智能化技術的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倒逼合資模式做出改變。
就在去年,作為合資模式的先行者,一如四十年前一般,上汽與奧迪再次勇敢邁出探索合資新模式的第一步,奧迪進一步加強國內布局,帶來了奧迪115年歷史上首次發布的新品牌,即基于中國用戶需求打造的A U D I品牌。
在去年的品牌發布會上,奧迪汽車股份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兼技術研發董事高德諾(Gernot D?llner)曾表示,A U D I品牌擁有百年未變的“進取”內核和品質基因。具體如何實現?前段時間被曝在瑞典進行極寒測試的A U D I品牌首款量產車或許給出了答案,即基于新能源汽車發展土壤最肥沃的中國打造,面對全球市場的嚴苛考驗!
一句話總結:奧迪作為全球車企,出品的每一輛車都能適應全球道路環境的考驗,而A U D I,也不例外,且表現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一款專為中國市場而來的A U D I卻不遠萬里去到瑞典進行極寒測試,其想證明的,絕非中國用戶可以開著A U D I完成環游世界那么簡單,它的背后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含義。
全球測試的另一面是全球標準
作為國內汽車市場口口相傳的三大德系豪華車之一,A U D I之于國內用戶,不僅僅是更科技、競爭力更強,以上優勢的前提,其實都建立品質的基礎之上。
回顧奧迪入華的歷史,不難發現,累計超千萬銷量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出過大面積通病、品質、減配類的輿論漩渦之中。
顯然,品質才是國內用戶始終愿意相信奧迪的終極奧義。
無需置疑的是,無論是新造車時代,還是新能源時代,品質,始終是用戶最為核心的訴求之一。汽車的本質,始終是長期耐用品、消耗品,且與使用者以及公共交通安全相關的屬性,決定了它不被允許打造成電子快消品的模樣。
而這,或許才是A U D I品牌首款量產車即便絕大多數使用場景都在國內,但始終還是要到全球市場接受各種不同極限環境考驗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用戶。
奧迪所謂的全球標準到底包含什么?瑞典極寒環境下對于性能、續航、底盤表現的測試,或許僅僅只是諸多環節中的其中一小部分。
諸如瑞典這類極限環境的測試,A U D I出品的每一款車型與奧迪以往的任何一款車型一般,需要經歷兩輪,包含“兩冬兩夏”,測試地點包含但不限于著名的熱浪滾滾的“死亡谷”、吐魯番、極寒的黑河、瑞典等極端環境,還有各類全球知名的賽道等。
除了真實場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公里的耐久性測試外,還在品牌內部的試車場中需要經過耐久強化試驗區的測試,在包含用戶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用不到的可能會用到的16種極端工況,連續跑上近萬公里,在此之后還需要對每個零部件進行拆解檢查,損耗件維持設計使用壽命的正常損耗節奏、關鍵結構件無異常才能進入量產階段。
這就是奧迪的全球標準,也是奧迪歷經數百年激烈競爭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相信有不少的看官都有過聽聞或實踐,以奧迪為引領的德系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巔峰車況后走快速下坡路的情況,或許可以看到某些韓系、日系在鹽霧重的海邊或風沙大的地區,不到十年銹跡斑斑或者性能大不如前,但很難聽到奧迪這類品牌關于耐久性不行的說法,多的反倒是洗過之后依舊如新的好評。
這便是以奧迪為引領的車況巔峰期長、耐久性強的具象化表現,而它的背后是奧迪全球標準遠超行業平均標準的耐久性測試、使用壽命測試帶來的直接效果。
拉到瑞典測試的A U D I首款量產車,想要證明的并非可以開它環游世界,而是告訴所有用戶,不會因為地區的差異或是能源形式的變化便放低對它的標準,每輛A U D I的前提是,先是一臺奧迪,一臺始終可以讓用戶信得過、長期品質、體驗如初的奧迪。
耐久性這類的超高強度測試也僅是全球標準的一小部分,只不過是較容易被感知的特質,也是國內用戶感受頗深的優勢,才被重點提及。全球標準實際還包括碰撞測試、制造工藝等多方面測試。
光是碰撞測試,出自A U D I的每一款車,都需要經歷過成百上千模擬仿真實測等測試,從車內假人渾身放滿的傳感器到車內人員的安全性,滲透到每一處細節,幾乎用戶各種可能遇到的、遇不到的,都已經在實驗室中有過論證,安全性有所保障,才會進入量產、投放市場的階段。
每輛A U D I車下線時也同樣需要經過如此嚴苛的檢查流程,包括內部測試場的實測、工藝誤差的檢測、密閉性檢測等等,只為交到用戶手中的車完美無瑕。
這或許,才是A U D I品牌內核的真正含義。品質,從不因能源形式、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而降低。
奧迪·上汽合作項目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去年在A U D I品牌發布時提到:“隨著雙方傾注各自核心優勢,我們將超越中國消費者的期待。”在瑞典測試的首款A U D I品牌首款量產車再次佐證了他的說法,A U D I品牌旗下的每一款產品,都將100%傳承奧迪基因,奧迪在汽車市場打拼百年所積累的所有經驗、標準,都將傾注于新車之上。
“進取”“科技先鋒”的內核清晰可見
奧迪,在每一次汽車市場的變革之中,實際上都在扮演著開拓者、探索者的形象,無論是在中國市場的大膽嘗試,還是選擇將科技視為產品標簽,都走在了行業前列,也正對應“突破科技 啟迪未來”的品牌內核,這也是奧迪能一直以引領之姿立于豪華汽車市場的絕技。
顯然,雖然測試車包裹層層偽裝,但“突破科技 啟迪未來”的科技氣息卻無法被掩蓋,也預示這A U D I品牌首款量產車也將是奧迪年輕、科技、豪華的完美繼任者。
從目前曝光的諜照來看,此前AUDI E概念車廣受好評的圓形輪拱代替目前的quattro翼子板設計、全新塑造的一體式格柵都得到了保留,有著較高的還原度。
細節部分,輪轂造型以及概念車協調、頗具美感的比例與線條都得到了還原,也意味著性能以及概念車夸張的空間表現也將延續。
尤其是目前露出的一小部分燈光效果,也基本可以推測極具特色的奧迪環形燈面(AUDI Light Frame)效果將得到保留,不僅是“燈廠”醒目的燈光標識,關鍵是可能具備的多種動態點亮效果帶來的科技感、儀式感,將維持一貫的高水準。
同時不可忽略的是鏤空式前擾流板、尾翼和氣簾無縫等將空氣動力學運用到極致的設計也并未缺席,代表著A U D I首款量產車也將完美承襲奧迪的駕控基因。
毋庸置疑,正如奧迪汽車股份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兼技術研發董事高德諾(Gernot D?llner)所言:“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其發展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轉型,通過強化本土合作,奧迪正在推動行業轉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A U D I首款量產車將配備國內一流的供應商和新能源技術,同時還擁有奧迪超百年的造車經驗和底盤、駕控條件。無疑,二者之間大概率會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正如奧迪勇敢率先入華一般,很可能又是行業體驗的一次躍遷。
跟上“中國速度”的快節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每一款德系全新豪華產品,都基本遵守一個規律,即國內版本至少晚于海外半年,某些特別過分的能遲半代。這些時間,多數用于與國內市場需求進行適配以及各種測試。
反觀A U D I首款量產車已經在瑞典進行極寒測試,距離去年5月20日上汽集團與奧迪汽車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雙方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平臺(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項目啟動,僅僅過去不到1年。
顯然,相較于以往的常見流程,A U D I品牌的推進節奏遠超以往任何一個合資品牌,徹底摒棄了傳統車企五年、乃至十年產品規劃的常規做法,反而是在以驚人的節奏跟上市場變化。時隔不到一年,首款量產車已進入即將投產階段,產品的各種實力也走在市場第一梯隊,無疑都在證明:合資新模式正在迎來“A U D I速度”。
大師觀察
據目前的節奏來看,A U D I品牌首款量產車很可能將在本月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上亮相。作為奧迪與上汽的又一次勇敢嘗試,它的身上承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很可能將是合資模式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轉折點,其表現或許將直接決定未來A U D I品牌的成功與否。因此,奧迪對中國市場的誠意和對押注中國市場的決心,在它身上應該會有最直接的體現,我們不妨期待一下A U D I如何用中國技術、中國體系完美演繹豪華先鋒對電動化、智能化、新豪華的頂級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