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過程,實際上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過程。
隨著朝代的發展,皇帝對于掌控天下大事的欲望會愈發強烈。因此,地方權利收歸中央,中央權利收歸皇帝,這也成為了封建社會的一大特征。
在宋朝,中央集權政權不斷加強,統治階層也因此而推出了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朝見”與“朝辭”,這正是宋代特殊的政治產物。總體上來看,不管是朝見還是朝辭,這都是皇帝和地方官員之間的一種直接的交流方式。
通過這一獨特的交流方式,皇帝實現了對于地方政治的全面掌控,也實現了招攬人才的需要。
朝見和朝辭具體有什么樣的區別?這一特殊的政治制度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君臣之間,直接溝通
朝見和朝辭,這都是宋朝統治者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推出的政治制度。
唐朝末年的政治亂局,給宋朝的統治階級帶來了深重的教訓。
唐朝特殊的節度使制度,賦予了地方官員過大的權利。他們不僅享有行政權,還掌握著軍事權,能夠在脫離朝廷控制的情況下自主招兵買馬,組建一支只聽命于自己的軍隊。
當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安史之亂,正可以體現節度使制度的弊端。
唐朝皇帝過分信任地方官員,并未對地方政治加以管控。因此,官員手中權力的疊加,必然會導致政治欲望的膨脹,地方的政治不穩定,整個國家的穩定秩序都會受到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當中央集權無法真正產生效果時,一個王朝的統治都會受到相當嚴重的沖擊。
所以宋朝統治階級采用各種辦法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把地方政治牢牢掌控在中央朝廷的手中。
朝見和朝辭,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誕生的。
所謂朝見,它指的是官員覲見皇帝的一種方式。當官員手中有特殊的政治事務需要向皇帝稟報時,他便會通過朝見制度,與皇帝直接發生溝通和交流。
古時候的官員能夠與皇帝接觸的方式,最普遍的就是早朝。在召開早朝時,皇帝會向文臣武將統一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官員們有任何想要匯報的事項,也可以提出,經由大家討論之后作出決定。
但是,不排除有這樣一種情況,某些官員手中掌握的信息是絕密的。他們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與皇帝交流,只能選擇私下見面的契機,把信息呈報給皇帝。
因此,朝見制度就顯得極為必要。它在皇帝和官員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直接的工作溝通也提高了官員的政治工作效率。
而且,朝見的說法是雙向的。官員自下而上求見皇帝,這叫朝見。皇帝自上而下召見官員,這也叫朝見。
總的來說,這一行為并沒有明顯的等級之分,且普遍發生在宋朝的政治生活當中。
與之相對比的,是朝辭。顧名思義,朝辭與辭別的含義是息息相關的。
所謂朝辭,指的就是地方官員在上任之前,主動朝見皇帝,與皇帝告別,而后才能動身赴任。
另外,某一個地方的官員在任期結束以后,也必須要親自來到皇帝的面前,向皇帝講述自己任期之內的各項大事,并且把地方的政治工作成果匯報給皇帝。
而后,他才能通過皇帝的允許,正式辭別這一崗位。
所以這兩個詞語,或者這兩種制度,實際上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朝辭是朝見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帶有離別的含義。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六年》中,有過這樣一句描寫:“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辭。”
朝廷官僚體系當中,凡是需要被外派的官員,他們在到任之前,都必須要先來到皇宮當中,找皇帝朝辭。
這是一項必經的流程,若是官員的所作所為不符合這項規定,他或許還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從統治階級對朝見和朝辭這兩項制度的重視程度上來看,他們是真正意識到了中央集權的重要性。只有當皇帝將地方權力掌控在手中時,整個天下才能夠以平穩有序的方式向前運轉。
而朝辭,則更是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典型。
中原王朝地大物博,皇帝坐鎮中央,有時候難免會忽略地方政治的發展。
而且皇帝本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他沒有辦法及時準確地知曉各個地方的發展結構。
而朝辭制度,正好給了皇帝一個了解地方發展的機會。
官員在卸任之前,都必須經過朝辭這一流程。在與皇帝面對面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們會把自己在地方上認識的所見所聞坦率地告訴皇帝。
地方政府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老百姓在生存過程中有哪些需求,目前還能為地方提供怎樣的資源,在這些至關重要的民生問題上,朝辭都能為皇帝提供一個深入了解的機會。
無論是朝見還是朝辭,這兩項制度都要求皇帝直接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皇帝雖然位高權重,但他也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使命,有自己需要履行的義務。
任何人不能因為手中的權利而逃避責任,皇帝同樣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宋朝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之中,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統治階級對政治權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朝見與朝辭制度,本質上來說是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
- 提高效率,作用顯著
其實在宋朝誕生之前,與朝見和朝辭制度相類似的政治制度就已經出現。不過在隋唐時期,這一制度的流程更為復雜。
地方官員想要朝見皇帝時,他們必須先把申請遞交到宰相府。
在面見皇帝之前,他們也首先需要與宰相有一番交談。在經過宰相的允準之后,他們才能夠真正走到皇帝的面前。
這一過程就涉及一個關鍵的問題,宰相的言行是否會對官員的匯報工作產生影響。
有可能宰相會因為個人的政治利益而要求官員隱瞞某些匯報,這樣一來,皇帝也沒有辦法直接了解地方政治的全貌。
更何況,復雜的工作流程還會增加工作時間,降低效率。
正是看到了前朝制度的缺陷,宋朝的朝見和朝辭制度才會有所改進與創新。
宋朝的統治者直接刪去了面見宰相這一流程,地方官員在覲見皇帝之前,只需要將申請遞交到皇帝的手中。
皇帝會根據各項匯報工作的輕重緩急,選擇自己朝見官員的順序,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都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
這樣的改進直接提高了政治效率,也讓朝見和朝辭取得了更為明顯的效果。
首先對于皇帝來說,這兩項制度能夠幫助他們更為全面地了解地方官員。
尤其是在官員上任之前,他們能夠對官員的實際政治才能做出一定的預估,并且判斷這位官員是否適合地方政治工作的開展。
相比起書面匯報來說,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顯然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情況。所以,這一特殊的政治制度,對于皇帝招攬人才、任用人才的需求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皇帝可以借由政治制度加強對于地方政治的管理。
在朝辭制度當中,每位官員卸任之前,都必須把地方政治的實際情況如實匯報給皇帝。而且,在官員的更替過程中,雙方隨時都可以對對方起到監督作用。
并且,皇帝還會做出提前召回官員的決定。有時候,在官員任職期限未滿時,皇帝會提前將官員召回,詳細詢問對方地方政治工作開展的情況。
不管是皇帝事無巨細地詢問,還是地方官員不得不做的回答,這都是皇帝致力于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表現。
地方政治過于分散,中央政治必然會受到威脅。
只有時刻將遠離中央的地方政治情況掌握在手中,皇帝才能夠隨機應變,在最合適的階段做出最正確的工作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也會借由朝辭制度來拉攏官員。
眾所周知,在古代官僚體系當中,京官的身份地位遠比地方官更高。即便兩者在官僚等級當中屬于同一等級,前者也會因為地理位置而享受到后者不具備的待遇。
因此對于地方官員來說,回到京城是他們最大的理想。而在京城向皇帝匯報工作,吸引皇帝的注意,就是他們回歸京城最有力的手段。
對于皇帝來說,給予官員機會,給予地方官員回歸京城的渠道,同樣也是他拉攏地方官員的一個過程。
身處政治旋渦的京城官員,往往都會深陷拉幫結派的紛爭當中。若是皇帝對此厭倦,就必定會在地方官員中尋找真正的人才,并將之作為自己的輔助。
如此一來,皇帝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像一個光桿司令一樣單打獨斗。
因為政治,本身就是一項群體性工作。
所以,朝辭這一制度顯然對于君臣雙方都是有利的。在宋代政治生活中,這一制度也被普遍運用。
- 皇帝本性,影響實施
由于朝見與朝辭制度是需要皇帝親自參與其中的,所以只有部分勤勉的宋朝皇帝才能在這兩項制度里如魚得水。
那些懶惰的君王,往往會將這兩項制度視為負擔與累贅。
比如宋徽宗,他就是政治懶惰的典型。
宋徽宗為人其實并不懶惰,他在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上總是抱有莫大的熱情,譬如研究書法,譬如吟詩弄月。
可是在政治上,他始終提不起絲毫的興趣。缺少了興趣的內驅力,他也沒有辦法把更加勤勉的態度投入到政治工作中。
所以在宋徽宗執政期間,朝見與朝辭制度幾乎迎來了冷卻期。地方官員即使有心想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懶惰的宋徽宗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中央集權在宋徽宗的刻意放縱之下,變得越發松散,政治中心也無法及時掌握到周邊地區的政治情況。所以少數民族叛亂之時,中原政權無法及時作出反應。
后來發生的靖康之恥,若是追溯到之前君王的行為,也是能找到爆發原因的。
結語:
朝見是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雙向會面,而朝辭是官員對皇帝的辭別。
在這兩項制度中,皇帝本人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只有皇帝切身參與到其中,他才能夠最直觀地感受到地方政治的變化情況,也才能夠最直接地掌握全國的政治權利。
所以這項特殊的制度,也是中央集權加強的體現。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六年》
《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