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作為古代的育人機構,古代的學校,書院興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普及全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與科舉制度一起見證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輝煌。
書院作為一種教育組織,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時期的學術基地,除了收有大量古代藏書外,更是負責古書印刷和出版的重要機構,對后世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重大影響。
書院最早源于私人講學,最后在宋朝形成了一個新的教育高潮,其后期蓬勃發展的趨勢,足以讓官學黯然失色。那么,書院為什么能夠在宋初勃然興起呢?
- 書院在宋朝興盛的原因
書院在宋朝得以興盛,離不開其背后的推手,接下來我們便來細細分說。
01科舉制度的衰落
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制度,隨著科舉制的普及發展,科舉考試逐漸成為了謀求功名利祿的途徑,于是許多貪圖功名利祿的學子,開始不務實學,使得學校變成了追名逐利的場所,成為應試教育的科舉考試取代了學校教育,太學名存實亡。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忠于學術、忠于高等教育的學者們,筑起了“書院”這座堡壘,糾正科舉教育之弊端,欲用“書院”這片凈土替代名存實亡的太學。
02官學的衰落
唐朝末年,隨著政治經濟的衰敗,官學逐漸衰廢,再加上朝代的更迭導致戰爭不斷,官學大部分關停。
北宋建立后,統治者雖然結束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但經濟依舊蕭條,官學仍無力恢復,教育系統始終無法建立。
再加上政府施行以“禁軍為中心”的軍制,還適應不了文風四起的社會形勢,并且龐大的軍人糧餉支出讓國家財政有著極大的壓力,難有多余的經費投入到學校建設和發展教育上。
可隨著士人階層對渴望教育的欲望越來越重,民間的書院便自覺承擔起了培養人才,教化社會的作用。
03理學的興起
宋朝時期,儒、佛、道三教文化空前繁榮,尤其是儒學得到了自漢唐以來的全面復興和發展。
隨著儒學的復興,新儒學即理學,登上了歷史舞臺。
所謂理學,是宋代一些儒家學者提倡的“義理之學”。他們主張明心養性、深明義理,認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所以為學應以正心、誠意、修身為主。
他們將佛、道兩教的一些東西融會貫通地加以改造,變為用于“治國平天下”的“心性”之學,主張從日常事務的教育入手強化品德修養,要求人們特別是社會上層的人為了功利而修養心性。
書院自創立之初,便繼承了傳統的自由講學,與民間的學術文化思潮緊密聯系,而理學作為宋朝社會文化的新潮流迅速發展,書院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理學家們著書立說的基地。
04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活字印刷術的出現
地方統治者通過賜田、賜額、賜書、召見山長、封官嘉獎等使之合法化的形式給書院予大力支持,使書院的發展有較為穩定的經費來源。
書院藏書豐富,山長待遇優厚,生徒衣食無憂,保障了書院的穩定發展,促成了宋朝書院的興盛和顯赫。
與此同時,印刷術在宋朝已經取得了極大的發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印刷術的發展讓書籍文典大面積普及,民間書院教育就此迅速發展。
宋朝書院的特色
以自我管理為主的單一結構
在官學貫徹“學而優則仕”的方針控制下,書院的規章制度受到了統一,幾乎沒有自由度可言。
而宋朝的書院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權較大,保留了私學自我管理的特點,在教學方法相當自由靈活。
從總體上看,此時的書院既非官學,亦非私學,而是介于官學與私學之間,而且書院的組織機構非常簡單——地方長官聘任山長(院長),全面負責書院的管理工作,山長下設有教師,還會選拔優秀學生擔任部分職務。
這種學生參與管理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書院的辦學效益,其中甚至帶了民主的影子。
重視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
官學教育一般都以科舉仕進為目的,于是在名利場中失去了育人的本意。
而宋代書院則提倡道德完善,注重人格教育,強調教育的著眼點在培養教育人怎樣做人,有效地把教學與訓育結合了起來。要求學生通過研讀四書五經,修身養性、完善封建人格。
書院重視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在各個學院的“學規”中都有所展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白鹿洞書院的學規,既在教育過程中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突出了對道德完滿性的關注。
在弘揚傳統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學派
書院以“山長”為核心,山長既要有文采、會詩文,還要學問深、行義優,同時也要兼顧輿論,品德高尚。
山長必須術業有專攻且珍惜德高望重,這樣才能使書院成為學術之地和思想淵源。
而學生在書院求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便會自覺地繼承、尊崇和弘揚先師們的學術思想,久而久之,各個書院就形成了各自的學術傳統,構建了有別于官學的獨特的教育體系,使書院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講學自由
書院的職責主要有三項,就是藏書、供祀和講學。藏書供學者閱讀(傳統),供祀兼有宗教性質(孔孟圣賢),因此講學相比之下就較為自由了。講學在宋朝成了書院的重要內容,是書院作為教學機構的主要標志。
書院講學往往采取一種比官辦學校更為自由的形式,講學的內容多是講學者自己的專長,主講人沒有限制,聽講者同樣也不受地域或學派的限制,許多學子慕名師而趨奔書院,書院亦為了打開自己的知名度,開辟了新的學術宣傳的道路,即講學。
講學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學術傳授式的講學、講會式的講學、宣傳教化式的講學。
因為每個學院的思想不同,所以學術傳授式的講學僅限于在書院內部進行,多為本院大師主講。
兩相比較之下,講會式的講學則更為自由,且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其目的在于探討、爭辯和交流學術研究,參與人員無門戶之見,不限定于某一學院書院,期間倡導不同學派或持不同見解的人相互交流,相互辯論。
這種各抒己見、共同探討、能者為師的精神,在書院教學中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益于學習的環境和氛圍。
與此同時,也讓各個學派在爭論中得到完善和充實,從整體上促進了學術的發展。
最后,像這種宣傳教化式的講學方式,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擴大書院教學范圍和影響力度,讓書院得以與社會保持高度的互動,交流各名家思想。
學思并重,研究與教學相互促進
鼓勵學生自學是宋朝書院教育、教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學術研究則是一個書院教育和教學的重要基礎。
大師們的講學內容往往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通過教學活動得以成熟、完善,并公之于世,得到社會的承認,得以傳播和發展。
學術研究和教學互相促進、密切結合,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就能了解老師的學術見解,探索治學的門徑,在學術空氣的熏陶之中較快地走上研究之路。
隱藏在山水明盛之間宋朝書院
當然,書院師生的交往和互動并非完全局限于教學、學術,宋代書院也是集講學、游歷山水名勝、詩情樂感為一體的教育圣地。
使人在山水與人文的交相輝映中,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在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同時,奮然奮起,故而宋代書院有著“城市囂塵,不足以精學業”的說法。
現在,我們發現書院的遺址大多數是風景優美的名勝,而把書院設在山水名勝古跡之間的原因,與理學的傳播離不開關系。
理學傳播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養和道德,確立社會信仰和價值觀。所以,為了營造出不關心世俗、修身自省的氛圍,書院跟佛寺、道觀類似,喜歡建在幽靜而風光秀麗的山野里。
結語:
宋朝是我國古代書院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有著講學研修、藏書出版、接待訪學等功能,與以太學為代表的官學教育風格迥異。
它自覺承擔起了知識教育和學術傳播的重要責任;這些教育特色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閃耀著耀眼的人本主義光輝,對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尤為重要的啟示作用。
從古至今,學校教育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是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的重要基地。
參考文獻:
《白鹿書院揭示》
《中國古代書院簡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