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信息,4月11日,該網友發文,“當你們看到這番文字,我已選擇離去”,文中,他詳細地描述了他的“愛人”在醫院太平間的情景。在文章最后,該網友寫道,“我的確累了,我要好好休息了,我要結束的并不是生命而是痛苦”,“再見了,每一位。絕筆”。
另據網傳信息,其家屬在社交平臺發文,男子名為謝某振,于2025年4月11日因故去世,終年33歲。
4月11日,記者從謝某振家屬、好友及其妻子家屬處獲悉,其確已去世。
一位網友回憶,“11日晚看到他的帖子時,評論區都在勸慰他并報警救人,再刷到消息時家屬說人已經沒了。”
該賬號發布的最后一條信息停留在4月11日,發文者稱是謝某振的弟弟。
家屬證實,謝某振已離世,后事將會在深圳舉辦。家屬稱,“他的妻子去世后看他每天那么憂郁,解不開這個心結。”
其同事表示,過去半年他過得不容易,朋友圈也越來越缺少分享。“和他家人溝通決定,一切從簡,網友們的關心全部均已轉達,鮮花由我代各位祭奠。”
據謝某振賬號內容顯示妻子是1998年出生,2024年12月11日去世。聊天記錄顯示,去世兩天前,二人還相約去泰國旅行。
專家:整合哀傷失敗可能會演變成病理性需要及時就診并獲得幫助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醫生廖崢孌介紹,“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喪親反應。失去親人后,多數人在心理上都要經歷四五個階段,要真正走出來,不容易。”
廖崢孌表示,喪親反應中,家屬能哭訴出來,情緒爆發其實是個好的跡象,最怕的就是表面看著很冷靜,沒有什么情緒反應的。建議這個時候,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多做陪伴,這個時候不妨引導他回憶逝者,甚至可以復盤事情本身,“這樣做是為了給當事人的情緒找一個出口,讓他釋放和發泄。這種釋放和發泄越早越好,積攢的時間越久,風險越大,而能夠從痛苦階段走出的人,會進入恢復期,慢慢對親人的離世釋懷,最后逐漸開始新的生活。”
來源 | 瀟湘晨報 紅星新聞監制 | 李金鋒 李潔敏主編 | 彭丹編輯 | 杜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