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層層疊疊的水稻秧苗。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人民網蕪湖4月16日電 (記者汪瑞華、張俊)谷雨近,育秧忙。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的宏慶育秧中心,四代務農的曹晶晶,怎么也想不到,育秧也趕上了好時候,“不再看天說話,全程靠科技當家。”
大棚里,立體循環育秧系統讓水稻秧苗住上了“精裝房”,全方位接收陽光雨露,茁壯成長。
“這一批早稻苗后天即可出棚,直接移栽下田,別提多省事!”捧起一盤秧苗,老曹喃喃自語道,“苗好七分收,這一季有數了!”
老曹是地地道道的平鋪鎮人,之所以對夏糧收成有把握,還要得益于去年新蓋的智能溫室大棚。
記者看到,溫室里,隨著齒輪緩緩轉動,層層疊疊的秧苗,在一圈圈旋轉往復中,悄無聲息地完成噴淋、通風、光照等工序,長勢喜人。
“以前秧苗都是趴在地上,只能住‘平房’,現在是‘坐電梯’‘洗淋浴’住上了‘樓房’!”老曹打趣介紹,一個立體育秧架占地僅0.13畝,但要平鋪起來,占地至少1.5畝。此外,立體循環育秧可晝夜運轉,在補光燈的作用下實現24小時生長,能將育秧周期提前一周。
一邊是土地賬,一邊是時間賬,老曹心里清楚,最吸引他的,除了減少用地和人工成本,還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品質。
世代種地的老曹,和育秧打了10多年交道,過去露天育秧,最大的煩惱就是要看老天臉色,有太多不確定性。
“2022年持續下雨,2023年又遇旱情,接連導致秧苗無法按時移栽下田,不僅對種糧大戶交不了差,自己也損失慘重。”老曹無奈道,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上一套全自動化的育秧設備,擺脫看天吃飯的窘境。
這才有了1萬多平米的智能溫室,配套自動化的育秧流水線和立體循環育秧系統。
以前育秧,拼的是人力和運氣;現在育秧,拼的是技術和系統。老曹說,“相較于傳統育秧方式,智能化育秧能夠明顯減少天氣和土壤對水稻育秧階段的影響,出芽率高,成活率也高,可以抓住秧苗生長的主動權。”
采訪中了解到,老曹的育秧工廠已經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盤秧苗的全程智能化,育秧盡顯科技范兒。
殊不知,在老曹的智能溫室,體現科技范兒的不止是立體循環育秧系統。
這座育秧工廠還搭載了智能物聯網+,能精確控制大棚溫度和濕度,保證秧苗補水適宜、光照充足。
看出記者的疑惑,老曹掏出手機、打開頁面、登錄APP。只見他在屏幕上輕點幾下,電磁閥啟動、遮陽簾打開,就連給大棚降溫的風扇也轉了起來。老曹說,“效率高了,用水用肥少了,秧苗的長勢反而更好。”
這兩年,老曹不僅自己把農業做得風生水起,在他的影響下,兒子曹釩一也跟著當起了“新農人”,“雖然學的是企業管理,但玩起智慧農業,上手快。”說及子承父業,老曹直言,“起初還猶豫回不回來,現在比我還上心。”
上陣父子兵,齊心能斷金。目前,智能溫室的立體循環育秧設備正全速運轉。培育的頭茬秧苗,即將移栽至1400畝高標準農田。老曹估算了一下,今年育秧季,可保障周邊3萬畝水稻秧苗供應。
立體育秧架上,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住上“精裝房”的水稻秧苗。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曹查看秧苗長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曹向記者展示能夠控制智能溫室的手機APP。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補光燈的照射下,秧苗能夠全天候生長。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