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賢區西渡街道文怡社區的活動室里,常常能看到施祥生與居民們圍坐討論的身影。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是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原著作者及編劇。褪去光環,他扎根社區二十余年,以“施老師”的身份成為居民心中的文學引路人。
社區里的“文學課堂”:一字一句皆真誠
退休后的施祥生始終未放下手中的筆,更將寫作熱情傳遞給社區鄰里。每逢居委會活動室舉辦讀書講座或詩詞會,總能看到他擔任嘉賓的身影。他事無巨細地為居民指導文章,從謀篇布局到標點符號,逐一修改批注。“寫作貴在真誠,技巧可以磨練,但心不能假。”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社區青年王超曾帶著自認“尚可”的文章向施老請教,施老直言:“通過他的分析,我發現文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今,王超成了施老家中的常客,“他教會我寫作要傳遞思想,而非堆砌辭藻。”
“施老師從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但誰家孩子想學寫作,他比家長還上心。”文怡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群歡說,她和施祥生非常熟悉,“遇到喜歡寫作的居民,他事無巨細地指導,連標點符號都仔細修改。”
孩子們的“忘年交”:從沉默少年到博士生
施祥生最牽掛的是社區里的孩子。初到西渡街道時,他遇到一名在小區路邊看書的男孩。男孩是跟隨來父母從安徽搬到奉賢生活的小學生。施祥生發現他性格內向,但愛寫日記,便主動邀請他到家中學習,為他提供學業咨詢和書籍推薦。每周固定的散步時間里,施祥生用《一件小事》啟發他:“真實是文字的生命。”
如今,男孩已成為國內高校的博士生,仍與施祥生保持聯系。他說:“施爺爺教會我,堅持比天賦更重要。”施老的書架底層藏著一個鐵盒,里面裝滿了孩子們的手寫賀卡,其中一張歪斜地寫著:“謝謝爺爺讓我愛上讀書。”
社區文化傳播者:以筆為橋,回饋社會
盡管年逾八旬,施祥生仍保持著清晨寫作的習慣。書房的一角,幾頁手稿、一杯清茶,便是他的創作天地。“寫作不是任務,而是生活態度。”他笑道。
在西渡街道水岸社區黨總支和文怡社區黨總支聯合舉辦的“筆繪世相,閱讀有光”主題活動中,施祥生作為特邀嘉賓,與睿智書香苑、統戰書香微家成員以及社區文學愛好者分享創作心得。他談起自己60年代從上海崇明支援邊疆、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從事教育的經歷,動情說道:“在塔里木的歲月,是文字讓我與人性對話。”活動現場,他以《天上有個太陽》的創作故事為例,鼓勵居民“用平凡人的視角記錄時代溫度”。
“《一個都不能少》不僅是藝術成就,更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居民侯世安表示。“施老師的故事讓我明白,寫作不僅是才華,更是責任。他的《唱給老師的歌》《尋找徐老師》里,處處是普通人的光芒。”
作為發表200余萬字作品的退休教師、散文家和編劇,施祥生始終扎根社區文化一線。他將講臺經驗融入創作實踐,用筆觸記錄民生百態,退休后仍活躍于基層文化活動。從教案到劇本,從課堂到社區,這位老人用持續輸出的文學作品詮釋教育初心,為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注入鮮活力量,成為一位扎根社區的“平凡創作者”。正如他常說的:“社會對我的幫助,我理應回饋。人活一世,總要留下些溫暖。”
記者:喬歡 陳嘉安
通訊員:刁曉慶(西渡街道)
實習生:周暢
編輯:夏陽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