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德山托缽
德山一日托缽下堂,見雪峰,峰問:“者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處去?”山便回方丈。峰舉似巖頭。頭云:“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山聞,令侍者喚巖頭來,問曰:“汝不肯老僧那?”頭密啟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與尋常不同。頭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漢會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無門曰:若是末后句,巖頭、德山俱未夢見在。撿點將來,好似一棚傀儡!
頌曰:識得最初句,便會末后句,末后與最初,不是者一句!
一
譯文
有一天,德山宣鑒禪師托著飯缽下堂,恰巧遇到弟子雪峰義存。雪峰見寺中用餐的鐘鼓還未敲響,便問:"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著飯缽是要去哪兒?"德山聞言沉默不語,徑直返回方丈室。雪峰將此事告訴師兄巖頭全豁,巖頭當即斷言:"大德山(德山)和小德山(雪峰)都未參透末后句!"
德山得知后召來巖頭質問:"你難道不認可老僧嗎?"巖頭便湊近師父耳語幾句,德山遂不再追究。次日德山登壇說法,一反平日"棒喝"作風,展現出全新氣象。巖頭在堂下拍手大笑:"可喜堂頭老漢終于悟得末后句,今后天下無人能難倒他!”
無門慧開禪師對此點評道:若論真正透徹末后句,巖頭與德山都未曾真正領會。細究起來,他們就像提線木偶般被佛性牽引,尚未獲得真正自在。
作偈曰:若能識破最初問句(雪峰之問),自然通達最終真義;但終極真理既非最初問句,亦非最終答案,而是超越言語的實相。
二
互參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么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師。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師去。問:“汝不肯老僧那?”師密啟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柰伊何!雖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后示滅。﹞
這是從巖頭處觀這一則公案,信息較全面。特別是這句「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么處去?”」
這是這一則公案的緣起。禪宗人,也是隨處設教。
參公案,首在不誤解,先理清文字大意。公案中出現的人物,也要一一弄清楚。
這則公案,出現了德山宣鑒,雪峰義存和巖頭全奯三位禪師。
三
德山宣鑒禪師
德山宣鑒(782-865),俗姓周,四川簡州(今簡陽)人。幼年出家,20歲受具足戒,精研律藏與《金剛經》,因講經透徹得名“周金剛” 。早年持漸修觀念,后聽聞南方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心生質疑,遂挑《青龍疏鈔》南下辯法 。
南下途中,婆子以《金剛經》“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詰問,德山未能應答,意識到文字局限,轉向實證 。
轉投龍潭崇信門下,隨侍龍潭時,因夜黑索燭,龍潭點燃后瞬間吹滅,德山于明暗交替間豁然開悟,領悟“心性之燈不假外求”,自此打破對經典的依賴 ,最終徹悟禪宗真諦,焚毀經論,成為青原系重要禪師 。晚年受武陵太守薛廷望之請,駐錫德山精舍(今湖南常德乾明寺),開創“德山棒”宗風,84歲圓寂 。
提出“達摩是老臊胡,釋迦是干屎橛”,否定偶像崇拜,強調自性即佛,破除學人對經教與名相的執著 。這在我們學佛的人看來,很難接受。我們還是要論心不論跡,觀照實相不執表相。破我們自己的我執,法執。
師承青原行思一脈。青原行思→石頭希遷→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 。其禪法直承龍潭“無心無事”之旨,強調破除執著、回歸自性。六祖以后,主要有兩個主脈,百丈懷海一脈和青原行思一脈。
南岳懷讓與青原行思作為六祖慧能兩大法脈,分別開創了中國禪宗的兩大體系。南岳系以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為核心,主張“平常心是道” ,注重農禪并重的制度革新(《百丈清規》確立禪院規范) ,接引學人善用棒喝截斷邏輯思維,形成“臨濟天下”的峻烈宗風 。其法系衍生出臨濟宗與溈仰宗,尤以臨濟宗影響深遠,宋代傳入日韓 。
青原系以石頭希遷為代表,融通《周易》發展出“理事回互”理論 ,強調哲學思辨與文化整合(三教合一),主張“圣諦不為”“不落階級”的平等觀 。門下分化曹洞、云門、法眼三宗,曹洞宗以默照禪著稱,注重精英階層的靜悟修行 。兩系差異顯著:南岳系重實踐革新,青原系重理論構建;前者面向平民廣傳市井,后者深耕士大夫文化圈 。雖有禪法風格之別,但二者共同奠定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核心理念 。
扯遠了,再回到德山宣鑒禪師。
他以“德山棒”聞名,無論學人答對答錯皆施棒打,截斷邏輯思維,迫使其于當下頓悟。與臨濟義玄的“喝”并稱“臨濟喝、德山棒”,成為禪宗標志性教學法 。
門下杰出弟子包括雪峰義存、巖頭全豁。雪峰開創云門宗與法眼宗,巖頭則以機鋒銳利著稱,推動禪宗思想多元化 。
四
雪峰義存
雪峰義存(822-908),俗姓曾,福建泉州南安人,生于佛教世家,自幼不食葷腥,12歲依莆田玉澗寺慶玄律師出家,經歷唐武宗滅佛后輾轉參學,最終于德山宣鑒門下徹悟禪機 。其悟道機緣有二:一是在德山座下被棒喝“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而初悟心性 ;二是與巖頭全奯在澧州鰲山阻雪時,經巖頭點撥“從自性流出”而大徹大悟,史稱“鰲山成道” 。
禪法繼承德山“無心無事”宗旨,主張理事圓融、平常即道,教學風格介于德山凌厲棒喝與云門機鋒之間,以“古鏡闊多少”等公案啟發學人破除分別 。
師承青原行思一脈,為德山宣鑒法嗣,曾受洞山良價指引參訪德山,師徒對機“道得三十棒”奠定其禪風根基 。門下弟子五十六人,開云門宗(文偃)、法眼宗(文益)兩大禪門宗派,形成“北趙州南雪峰”格局。
五
巖頭全奯禪師
巖頭全奯禪師(826-887),俗姓柯,福建泉州南安人,少時禮青原誼公出家 ,后于長安西明寺受戒并研習經律 。其悟道機緣始于參訪德山宣鑒時的機鋒交鋒:初入法堂時以大喝回應德山問詢,巖頭指其為"兩重公案"(揶揄模仿之弊),機鋒甚利 ;次日德山試探其"虛頭禪",巖頭以"終不自謾"示真參實悟,遂獲印可 。與雪峰義存、欽山文邃結伴行腳期間,在鰲山阻雪時點撥雪峰"須從自性流出",促成"鰲山成道"公案 。
禪法承德山"無心無事"宗旨,主張"剿絕情識",強調理事圓融與平常即道,教學善用"噓聲截問" ,以"涂毒鼓"喻禪機攝心 。與德山對機"是凡是圣"時,聞喝即拜,被洞山贊為"大難承當" 。其峻烈宗風體現于"踢翻水碗"破文字禪 ,接引婆子時以槳擊斷妄念 。雖未開宗立派,但門下瑞巖師彥開創"自喚主人公"的話頭禪雛形 ,臨終遇賊時"大吼一聲"示現生死自在 。作為德山法脈重要傳人,其禪法深刻影響五代禪林,尤以"巖頭法道"著稱 。
六
機緣
德山宣鑒禪師晚年任寺院住持,一日因齋飯延遲,未待鐘鼓鳴響便托缽前往齋堂。時雪峰義存任飯頭(廚房主管),見德山提前托缽,便以寺院規矩為由質問:“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處去?” 德山未置一詞,默然折返方丈。這一舉動看似尋常,實則暗藏禪機——德山以無言之行破除對“規矩”的執著,而雪峰仍困于形式,未能識得禪者“心性無礙”的深意 。
雪峰將此事告之師兄巖頭全奯,巖頭斷言“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意指師徒二人尚未徹悟禪宗終極真理 。德山聞訊召巖頭質問,巖頭“密啟其意”(耳語暗示),次日德山升座說法時風格驟變,一反平日凌厲棒喝之態,巖頭遂拊掌大笑:“且喜得老漢會末后句!” 此中“末后句”并非具體語言,而是超越言詮的終極實相,如無門慧開所言:“末后與最初,不是這一句” ,暗喻佛法不可被概念框限。
德山托缽未答而返,是以行動破除雪峰對“時間秩序”的分別心。禪宗主張“平常心是道”,德山以日常行止示現“饑來吃飯”的本然狀態。巖頭點破“末后句”,實為截斷德山師徒對“悟境”的執著。其密語雖未明載,但結合禪理可推知:真正的末后句須“剿絕情識”,連“悟”的概念亦須破除。
雪峰執著規矩質問,暴露其尚未超越二元對立。此公案成為他日后大悟的契機,正如德山棒喝旨在“脫卻千重萬重貼肉汗衫”(剝離妄念) ,而巖頭大笑實為激活雪峰疑情,促其最終在鰲山阻雪時徹悟“自性流出”之旨 。
無門慧開評此公案“好似一棚傀儡” ,暗指德山與巖頭看似主導劇情,實則是禪法真理的示現工具。公案本質在于破除一切對立:規矩與自由、言語與沉默、生與死皆歸“不二”。正如德山棒、巖頭笑皆非手段,而是直指心性的“活句”,其價值不在行為本身,而在喚醒我等學人對自性的直觀體認 。
七
禪宗師徒互動
在巖頭全奯與德山宣鑒的互動中,我們可以重新觀照師徒關系。當巖頭初參德山時,以一聲大喝試探德山禪法的深淺 ,德山反問“老僧過在甚么處”,巖頭以“兩重公案”諷刺其應對缺乏獨創性 ——這不僅是對老師權威的挑戰,更是對禪法必須“從自性流出”的終極要求。這種交鋒揭示了禪宗“以破為師”的核心理念:真正的師徒傳承不在于對教條的復刻,而在于能否突破既有框架。
而在“末后句”公案中,巖頭直言“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 ,迫使德山重新審視自身悟境。次日德山升座說法時風格突變,巖頭拊掌大笑“且喜得老漢會末后句”,實則暗含更深層的機鋒:師徒關系的最高境界是互為鏡像,共同超越。正如禪宗所言:“見過于師,方堪傳受”(《景德傳燈錄》) ,巖頭通過否定老師的“圓滿”,反而成就了德山的終極突破。
禪宗強調“見過于師,方堪傳授”的本質,在于破除對師承的盲目崇拜。當巖頭聽聞洞山贊嘆其能“承當”德山之喝時,反譏“洞山老人不識好惡” ,直言自己“一手抬,一手搦”的辯證態度——既肯定老師的教化之功,又必須消解對老師境界的執著。這與臨濟義玄“逢佛殺佛”的訓誡異曲同工,揭示出真正的傳承是精神的激活而非形式的模仿。
在“末后句”公案中,無門慧開評其“好似一棚傀儡” ,暗喻師徒皆為真理示現的工具。德山被弟子點破局限后突破自我,恰印證了“減師半德”的深層含義:當學生僅能達到老師高度時,傳承的完整性已然折損;唯有如巖頭般以“涂毒鼓”般的機鋒 ,將老師逼入絕境再共同躍出,方構成完整的覺悟循環。
巖頭與德山的對機,本質是禪宗消解權威崇拜的特點。相應于莊子“得魚忘筌”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在師徒互動中構建起動態平衡:老師是點燃覺悟的火種,而非需要膜拜的偶像。當我們困于知識權威時,禪宗的這種傳承觀啟示我們真正的教育應如“助產術”,幫助他人娩出本自具足的智慧。
以此觀“菩提自性,本自具足”,或可得一線之機。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