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皇帝登頂天下,渴望掌握最高權力,不受約束,不受制衡。
但是在中央官僚體系中,丞相這一職務的存在,卻令皇帝的幻想成為空想。
丞相作為皇帝身邊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擁有與皇帝旗鼓相當?shù)膮⒄h政權利,他們在朝政工作過程中常常會與皇帝作對,令皇帝苦不堪言。
于是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廢除丞相制度。
可是偌大的一個國家,皇帝孤掌難鳴,只能設立新的輔政機構,輔佐自己進行政務決策。
內閣和司禮監(jiān)這兩個單位,就是皇帝最為看重的官僚機構。
設立之初,他們的確起到了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作用,但是到最后,這兩個機構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二者的職能分別經歷過怎樣的演變過程?為什么說它們的負面作用大過正面?
廢除宰相,內閣集權
朱元璋作為一位草根皇帝,辛辛苦苦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到頂層,其間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越是來之不易的東西,人們越會對其珍惜,朱元璋也不例外。
如果他是貴族出身,或許他對自己的皇位和皇權并不會太過重視。但他偏偏體驗過人間疾苦,所以對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非常珍惜。
為了保證皇帝地位的至高無上和皇權的說一不二,朱元璋決定在中央官僚體系中砍掉所有可能制約皇帝的官職,首當其沖的,便是宰相。
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皇帝和宰相之間的矛盾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君主專制矛盾。
皇帝是人不是神,皇帝在執(zhí)政過程中也會犯錯誤。每到這時,宰相對皇帝的監(jiān)督和制約作用便會發(fā)揮到極致。
對于國家朝政的整體工作情況來看,這是非常理想的局面,但是對于皇帝本人來說,自己三番五次受到宰相的約束,這令他極為不自由。
宰相的權力很大,還有可能威脅皇帝的地位,所以朱元璋上位之后,便開始思考如何保證君主專制的專斷性。
他頂著所有臣子質疑的眼光,下令廢除宰相制度,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力便能高度集中,但是朱元璋也嘗到了惡果。
整個明朝實在是太大了,國家的所有政治事務實在是極為繁重,他每天從早晨工作到夜間,好似奏折總也批不完,連休息的時間也只能擠出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皇帝同樣也是如此,朱元璋思來想去,決定不能繼續(xù)惡性循環(huán),只好設置了新的輔政機構,幫助自己減輕負擔。
內閣的雛形,便這樣而來,但這個時候的內閣,還不能真正稱之為內閣,它實際上只是皇帝的智囊團。
因為朱元璋非常看重實際權利,所以他不可能把權利下放到內閣官員的手中,所有人員只能參與調整工作,不能對工作起到決定權。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時代,這一情況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
朱棣是一位非常看重軍事和戰(zhàn)爭的君主,他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后都多次御駕親征,拓寬明朝的版圖邊界。
皇帝在外南征北戰(zhàn),朝廷當中的大事小事便沒有人作出決策。
為了保證朝政的正常運轉,朱棣決定放權,把一部分行政權力交到內閣官員手中,這樣一來,內閣就從一個輔助機構變成了具有決策權的行政機構。
以我們今天政府單位的工作結構來比較,內閣就像是皇帝身邊的秘書處,負責為皇帝篩選奏折,處理一些不用經過皇帝決定就能夠推行的小事。
如果說皇帝掌握的權利是十分,那么最開始朱棣交到內閣的權利就只有兩分,相比較而言,皇帝還是可以集中專制。
到了朱棣執(zhí)政的中后期,朝廷其他官員對內閣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為他們平時遇到需要決策的大事,找不到皇帝本人,就只能尋找內閣官員加以決斷。
在朝政事務中,真正做決策的主體角色,從皇帝變成了內閣大臣。
內閣一旦掌握了主動權,其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到了明朝中期,幾乎所有朝廷官員都得看內閣大臣的臉色。
以張居正為代表的內閣首輔,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一個行政機構的權利逐漸壯大時,行政官員并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會以為自己才是朝廷中真正的主人,就連皇帝都需要傾聽自己的意見和決策。
自視甚高,這是導致內閣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朝廷大多數(shù)官員都認為,皇帝雖然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但是內閣首輔大臣才是朝政中的真正主人。他們在進入官僚體系之后,都會主動選擇向內閣示好,以便今后工作順利,不受刁難。
在萬眾追捧之下,嚴嵩等人徹底讓內閣的風氣敗壞下去。
這里逐漸成為了買官賣官的發(fā)源地,任何人只要想當官,把錢給內閣大臣送到,就能實現(xiàn)目標,繁雜的科舉考試章程,他們根本不必遵守。
人才選拔喪失了公平性,內閣大臣為朝廷選擇了一批繡花枕頭,整個國家的政治工作自然無法順利推進。
明朝后期,內閣又參與到黨爭和權力爭斗當中。
朝廷里不同的政治集團相互博弈時,皇帝的兒子競爭太子之位時,甚至后宮嬪妃爭寵之時,內閣都會橫插一腳。
到了明朝末年,內閣被一群蛀蟲所占據(jù),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即使有心想要調遣官員為自己做實事,他也無人可用。
內閣已經變成了名存實亡的政治機構,它喪失了設立之初的輔助行政的職能,這就導致國家的政治工作失去中間力量,整個國家必然會發(fā)生傾頹。
司禮監(jiān)起,左右局勢
只有制約才能實現(xiàn)平衡,全天下人都懂得的道理,皇帝不可能不懂。
因此司禮監(jiān)的崛起,就是對內閣權力的制約,也是皇帝實現(xiàn)朝政平衡的重要手段。
司禮監(jiān)的成員,是皇宮當中地位最低,身份也最低賤的人群。
在朱元璋執(zhí)政時期,他們只能承擔最下等最辛苦的工作,比如清洗衣物,打掃宮殿,給皇宮當中的各位主子端茶送水。
這個時候的他們不能稱之為大臣,只能稱之為奴才。
在明成祖朱棣的時代,太監(jiān)的職能逐漸發(fā)生轉變。
此時此刻,內閣的權力正在逐漸壯大,朱棣不允許任何一個機構凌駕于自己的地位之上,所以專程培養(yǎng)了一批可以讀書寫字的太監(jiān),用他們來制約朝政當中的內閣。
內閣大臣都是相當精明的人物,他們自然清楚,皇帝提拔太監(jiān)的目的是對付自己,因此他們對這群太監(jiān),有著天然的厭惡和排斥。
要知道,讀書人骨子里總是有一股清高存在,他們打心眼里看不起為了生計而出賣自己身體和尊嚴的人群,太監(jiān)即使不是他們的政敵,他們也不會接納和尊重。
如今雙方明爭暗斗,較量不斷,內閣更是不會手軟。
明英宗時期,司禮監(jiān)的地位達到了巔峰。
當時皇宮內首屈一指的大太監(jiān)王振,肆無忌憚地左右皇帝的決策,讓整個朝政的發(fā)展主線偏離軌道,他也成為了千古罪人。
在他的錯誤引導之下,土木堡之變爆發(fā),明英宗朱祁鎮(zhèn)成為了明朝唯一一個當過敵人俘虜?shù)幕实郏@對于明朝統(tǒng)治階層來說是奇恥大辱。
因為這件千古大事,王振的地位一落千丈。后來明英宗從瓦剌手中回歸,重掌大權,而他則像一顆劃過天際的流星,黯然失色,消失不見。
經此一事,朝廷意識到皇帝對于宦官過分看重,這會導致整個朝政工作失衡,于是內閣聯(lián)系文成武將,大家聯(lián)合抵制太監(jiān)群體的壯大。
雙方的積怨越來越深,矛盾也是一觸即發(fā),內閣和司禮監(jiān)之間的爭斗,或許只有到明朝終結才會結束。
明朝末期,司禮監(jiān)又出了一顆大毒瘤,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提到此人,人們第一時間會聯(lián)想到東廠和西廠,這是明朝皇帝特意設置的特務機構,專門用來監(jiān)視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
為皇帝賣命的太監(jiān),他們心胸狹窄,心理陰暗,常常因為一件小事而風聲鶴唳,肆無忌憚地給朝中大臣潑臟水。
人們抵觸太監(jiān),排斥太監(jiān),自然而然地遠離太監(jiān),司禮監(jiān)也成為了宮中人人喊打的機構。
至于魏忠賢,比起他的前輩們,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公然在朝廷中拉幫結派,所有支持他的人,都會被納入到他的黨羽之中。
而所有反對他的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迫害。有人被誣陷而進入監(jiān)獄,有人甚至慘遭殺害。
對待朝廷重臣,魏忠賢不屑一顧,對待皇帝本人,他也是陽奉陰違。
太監(jiān)和文官之間的爭斗,這條線被拉得極為漫長。
皇帝最開始站在司禮監(jiān)這一邊,到最后意識到宦官亂政的危害,又幫助內閣打壓司禮監(jiān),可此時太監(jiān)勢力的發(fā)展已經超過了他的預期。
二者爭斗不斷,朝廷內耗不休。明朝走向滅亡,這是必然的局面。
清朝機構,程度加重
如果說內閣和司禮監(jiān)是明朝政治體系中的兩把雙刃劍,那么同樣的角色,在清朝則由軍機處扮演。
清朝皇帝同樣意識到,皇帝就算具有再大的能量,也不可能獨立處理天下大小事務,所以設立必要的輔助機構,對他來說也是掌控行政權利的一種手段。
而軍機處的誕生,正好符合皇帝的統(tǒng)治需求。
軍機處一開始只是負責為皇帝起草奏折和宣讀圣旨的小小單位,并不具備行政權利。
看看這一發(fā)展脈絡,是不是和明朝時期的那個十分相似?
二者后來的發(fā)展經歷,同樣也具有高度相似,在皇帝的授權之下,軍機處逐漸掌握行政權力。后來,整個朝政的工作重心都向軍機處偏移。
軍機大臣,也成為了清朝官僚體系中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
比如那個讓雍正皇帝頗為忌憚的年羹堯,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軍機大臣,雍正皇帝看重他的能力,卻忌諱他能力過大。
對于軍機處,清朝皇帝一直都抱著這樣又愛又恨的態(tài)度。
結語:
不管是內閣的誕生還是司禮監(jiān)的紛爭,都能向我們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明朝時期,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迎來了進一步的加強。
皇帝過分看重權利,所以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砍掉宰相制度,導致國家行政工作失衡,這才埋下隱患。
參考資料:
《明史》
《萬歷十四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