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和親是中國古代一向吃人的政治制度,吃的是皇室宗族的女性。
古人一向最擅長以道德標準來綁架女性,要求她們在享受血統賦予的尊貴地位的同時,必須承受血統帶來的指責與壓力。
不需要女性貢獻時,她們可以是尊貴的公主和郡主,享受萬人追捧,需要女性貢獻時,她們就成了和親的祭品。
漢朝時期,和親政策得到了漢朝皇室以及匈奴王室的雙方支持。
從漢武帝時期的和親到漢朝中后期的和親演變,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漢朝貴族女子的社會地位變化,也能摸索兩大民族的交互關系脈絡。
和親之論看似是一場犧牲人權的悖論,實則是以人權為代價換取政治的長治久安。
漢朝如何通過和親實現與匈奴的和諧發展?兩大民族又有著怎樣的實力對比?
和親女子,地位上升
中國古代最為典型的核心案例,就是文成公主進藏,在大唐盛世,吐蕃族的強勢發展給中原統治者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所以中原皇室派出文成公主為代表,安撫日益興盛的少數民族躁動不安的情緒。
文成公主進藏,代表著兩族文化正在積極交融,這位偉大的女性,也把中原成熟的生產生活技術帶到了青藏高原,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
后人在研究古代和親案例時,常常會把此事當成切入點。
有人認為,唐朝是和親政策發展的高峰期,但事實并非如此,早在漢朝,和親就已經是見怪不怪的政治常態。
以漢武帝為代表的漢朝初期階段,女子和親這件事并未得到足夠多的重視,不管是在漢朝統治者眼中,還是在匈奴單于的眼中,女子都是可以隨意轉讓的貨品。
單于作為游牧民族的代表人物,實在不懂得何為尊重,在他的觀念里,一切人物都需要為了政治利益而服務。
當政治需要時,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犧牲品。
匈奴的競爭者東胡就曾經看上了單于的妻子,于是他們的首領給他修書一封,希望他能夠把妻子和千里馬轉贈給自己。
當時的匈奴正在與大漢王朝交鋒,實在不想與其他少數民族發生利益糾葛,于是單于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把視若珍寶的千里馬和陪伴在枕邊的妻子送了出去。
在他的心中,妻子和千里馬沒有任何區別,都只是他的所有物罷了,他有權力對這兩種所有物的歸屬進行操控,完全不必理會任何人的看法和意見。
哪怕他的妻子跪在地上求饒,他也未曾有過絲毫猶豫,在政治利益面前,個人感情一文不值,政治家的無情也正體現在此處。
不僅匈奴單于無情,漢武帝也足夠無情。
當匈奴提出和親,要求漢朝送來貴族女子時,他同樣毫不猶豫地點頭答應。能夠以幾個女子的自由為代價,避免一場戰亂的發生,這對他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至于這些女子是否情愿,她們的人生該何去何從,這就不是漢武帝應該考慮的問題。
他就像轉贈物品一樣,把這些人送到匈奴之后,便從此與她們切斷了所有聯系,這些貴族女子里,有人是他的姐妹,有人是他的侄女,與他都有著血脈上的聯結。
可是漢武帝卻認為,當她們注定為了國家而犧牲時,這份聯結就已經消失不見。
當她們被送到匈奴,成為匈奴人之后,她們和大漢王朝也就再無瓜葛。
這些女子的生活過得到底好不好,她們是死是活,是否會想念家鄉,他都不在意,也不想過多詢問和關心。
根據歷史記載,他的親妹妹在北匈奴之后,很快就因為水土不服而出現了奄奄一息的狀態。
漢朝派出的使臣在歸國之后,原原本本地將真實情況告知漢武帝,但是鐵石心腸的漢武帝卻對妹妹不聞不問,甚至還擔心她過早死亡,影響兩個民族之間的關系。
其實不只是漢武帝,在整個漢朝早期階段,所有皇帝對宗室女子都不夠重視。
那些被選中為和親對象的犧牲品們,她們除了感嘆命運薄情之外,沒有任何對皇權作出反抗的余地。
當接到和親命令的那一刻,許多人就已經做好了死在異國他鄉的準備。
到了漢朝中后期,和親的貴族女子,其地位才有明顯地上升。
這是因為,閉塞的匈奴已經意識到中原民族的強大。
所以他們把從漢朝遠道而來的貴族女子視為老師,認認真真地跟在她的身邊,向她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成果和生產技術,以求本民族的發展。
比如昭君出塞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王昭君,陰差陽錯之下,她被漢元帝選中,前往匈奴和親。
雖然背井離鄉這件事讓她感到無比痛苦,但值得慶幸的是,到達匈奴之后的日子,沒有她想象中那樣恥辱和艱苦。
匈奴本是游牧民族,這里的群眾大多對農業生產毫無經驗,見到王昭君之后,他們自發向她學習農業生產的種種方式。
王昭君教會了他們如何選擇肥沃的土地,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對土地完成開墾工作,如何根據當地的土地情況和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如何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對其進行照顧。
身懷寶藏之人,哪怕到達陌生的地方,也會因個人的技能受到尊重,王昭君就是這樣。
但是她之后的命運,卻也是我們不可否認地悲慘。
離開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本就會造成精神世界極大空虛。匈奴種種落后傳統的社會習俗,更是讓她感受到了對從小接受的倫理準則的挑戰。
心傷難愈,郁郁而終,這也是她既定的宿命。
其實不只是王昭君,幾乎每一位接受和親命運的女子,最后的結局都不會太過理想。
哪怕從漢朝前期到漢朝中后期,她們的社會地位有所上升,但那真的是她們想要的東西嗎?
她們想要的不過是留在家中,陪伴在親人身邊,找一個如意郎君,生一對胖娃娃,可這些美好的理想,在匈奴通通都無法實現。
所以古代和親政策,本質上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而對女性實行的無底線地壓迫和剝削。
雙方關系,交替轉變
漢朝和匈奴兩大民族之間的地位對比和實力對比,以漢武帝時期為轉折點。
在漢武帝之前,中原和匈奴發生和親往來,匈奴一般處于主導地位,其勢力凌駕于漢朝皇室之上。
劉邦的皇后呂雉,曾經與匈奴王室針對和親事宜發起過通信。
皇后貴為一國之母,地位本來至高無上。但是在與匈奴的通信當中,皇后的用詞非常謙卑,甚至隱隱有以對方為尊的趨勢。
正是因為這一時期,漢朝無法從軍事上壓制匈奴,所以在雙方交往中,漢朝盡量秉持著以和為貴的原則,不敢得罪對方,撕破臉皮。
與此同時,和親女子的遭遇最是悲慘,他們在國內得不到統治階級的尊重和愛護,被派遣到匈奴之后,也被當作玩物一般肆意侮辱。
有的貴族女子,從小就是天之驕女,但是和親之后,一個女人一生可能會為無數個匈奴貴族生下孩子。
這樣現實的悲慘情況,完全扭轉了她在心底深處認同的價值觀,所以會對她的精神世界造成摧毀性的打擊。
漢武帝統治時代,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雙方的往來盡量遵循著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漢朝也不再像之前那樣謙卑,用詞逐漸高貴起來。
雙方雖然在這一時期爆發過多次大戰,衛青和霍去病雖然在戰場上力克匈奴,但是匈奴畢竟根基深厚,其威脅短時間之內不能完全消除。
因此適當的和親與懷柔政策,在這一階段也必不可少。
漢朝軍隊已經有了壓制對方的實力,匈奴也不敢像之前那樣傲慢無禮。
所以面對從漢朝遠道而來的貴族女子,他們逐漸學會了尊重,女性的命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到了漢朝中后期,情況發生了180度的扭轉。
漢朝此時在和親過程中完全處于主導地位,漢朝女子也被匈奴尊為貴女。
這些女性雖然還是會被迫接受匈奴落后的社會習俗,但是她們的個人意愿也得到了匈奴統治者的重視。
而且這一階段的和親并不是單向和親,而是雙向的過程。
據說,不僅漢朝會把宗親的貴女派與匈奴實現政治聯姻,匈奴也會專門派遣貴族女子前來漢朝服侍皇帝和其他王公貴族。
這一雙向聯姻的過程,正體現了漢朝實力的逐年上漲,以及漢朝給匈奴帶來威脅的逐年增加。
從這一條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從西漢初期到漢朝中后期,匈奴和中原王朝的身份地位在不斷發生轉變。
雙方通過和親這一方式維持著表面上的平和,實現了較長時間的和諧發展。
但和親并不是維系民族交流的唯一手段,除了和親之外,生產技術的交流和文化成果的交融,也是一個時代給人們留下的印記。
開放互市,允許貿易
到了漢朝中期,中原和少數民族的交流程度進一步加深,雙方也開始實現貿易上的平等交流。
尤其是在中原邊境地區,各類關市可謂是絡繹不絕。
中原商人會向匈奴售賣多樣化的農副產品,以及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制品與文化產品,我們的書籍,繪畫,也是通過這一方式流向匈奴。
與此同時,匈奴也會向我們出售游牧民族的特色產物,馬匹,肥羊,牧草,這也是中原王朝稀缺的物品。
其實在同一時代,除了中原和匈奴的交流之外,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流更是繁榮。
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為之后的文化交流打開了廣闊的局面,這是一條貿易往來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融之路。
西域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讓中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帶上了少數民族奔放大膽的色彩。
華夏文明的發展成果,也讓少數民族看到了漢朝文化的優越性,紛紛開始實行漢化。
結語:
和親一向是統治階級必備的政治手段,在每一個朝代都是如此。
漢朝時期的和親女子,經歷過命運的巨大轉折,不同時期的她們社會地位也有所不同。
通過以和親為代表的種種交流手段,漢朝與匈奴實現了和諧發展,也為農耕文明的進步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參考資料:
《后漢書》
《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